[db:段落2]:解密:马谡在街亭布阵没有问题,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图)

散文社2022-09-08 06:21:52497

马谡在街亭布阵没有问题,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

街亭一战,很多人都在嘲笑马谡,他本来想要效仿当年的项羽,所以才会有当时那样的布局,但是如果按照古代的兵法布阵来说,马谡当时的指挥其实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也就是说,从兵书的角度来说,马谡做的没有毛病,可是最后还是失败了,街亭失守,直接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这是为何?马谡到底败在了什么地方?

[db:段落2]:解密:马谡在街亭布阵没有问题,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图)  第1张

马谡的街亭之战,其实是完全可以打胜的。马谡的策略似乎也没有什么错,而且很符合古代名将用兵之道。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者,马谡必须“先声夺人”。马谡指挥的是先锋军,他的任务不是牵制敌人。牵制敌人的任务,其实是守箕谷的赵云和邓芝在做。作为先锋,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先声夺人。也就是说,在和张郃交战的时候,一次性打败张郃。只有打败了张郃,才能提振蜀军的士气。在主力部队到达之前,占得先机。所以,马谡急于打胜这场仗,并没有什么错。

二者,马谡充分利用“地利之险”。摆在马谡面前的地利之险有两个,一是山下的城市,二是山上。这两个对比,肯定选择依靠山上是明智的。因为山下的城市,本来就多年失修,城防各方面肯定都靠不住,根本无险可凭。而山上居高临下,无论射箭,冲杀,都很有优势。

[db:段落2]:解密:马谡在街亭布阵没有问题,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图)  第2张

三者,马谡“陷之死地而后生”。有人说,马谡依靠山上地利之险没错,但是,山上没水啊。不错,山上是没水。但是,马谡又不打算在山上长久居住,只是想利用山川之险,打一场胜仗而已。有没有水,又有什么关系呢?再说了,兵法上讲“陷之死地而后生”,马谡正是想陷之死地而后生。士兵们没有水,他们想活命,就只得拼命打。就像韩信背水列阵一样。

所以说,马谡这个饱读古代兵书的人,其初期想法,其实是没错的。

可是,既然马谡的想法没错,为什么最终却没有把好的想法,转变为好的结果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db:段落2]:解密:马谡在街亭布阵没有问题,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图)  第3张

1.马谡对“陷之死地而后生”没有完全搞明白

我们分析一下韩信的“背水一战”。韩信最后之所以把“背水一战”打赢了,并不是只在水边布阵这么简单,而是还有一系列的配合行动。

第一个行动,是在山谷两边埋伏两队人马,等赵军出来后,对赵军进行夹攻。第二个行动,是“拔旗易帜”。韩信另外还派了一队人马,等到赵军出城后,爬到城上,拔了赵军的旗帜,插上汉军的旗帜。

也就是说,实际上背水一战,目的只是要“引蛇出洞”,真正打,靠的是两边埋伏的士兵。同时再靠“拔旗易帜”给赵军带来的恐慌。如果没有这两步行动,光靠水边列阵的士兵,肯定只有死路一条。

但是马谡在把士兵布置在山上的时候,并没有其他配合性的排兵布阵。没有这样的排兵布阵,那就只有“陷之死地”,没有“后生”了。

[db:段落2]:解密:马谡在街亭布阵没有问题,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图)  第4张

2.马谡过高估计了蜀军的战斗能力

马谡想先声夺人,一战而胜,壮蜀军声威。但是他显然过高估计了蜀军的战斗能力。

实际上,刘备入川后组建起来的蜀军,根本就没有打过什么大型的战役,没有得到过锻炼。唯一打的一次,就是夷陵之战。而夷陵之战,又是一次失败的惨痛记忆。而且,夷陵之战留下来的,也只有不足两万人。这两万人,还主要镇守在白帝城,并没有参加北伐行动。

诸葛亮组织的北伐战争,差不多是这批蜀军打的第一仗。反而张郃的军队,是久经考验的,是多次在战场上历练过的。所以,马谡用新军打张郃的“熟军”,能力上显然是不足的。

能力不足,用来打马谡想象中的那种战争,如何打得赢呢?

[db:段落2]:解密:马谡在街亭布阵没有问题,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图)  第5张

3.马谡的部队缺乏执行力

马谡的部队,明显缺乏执行力。缺乏的原因,是一开始大家都不服气马谡。当时大家推举魏延和吴懿统领先锋军,可是诸葛亮却派马谡带兵。马谡完全是个新兵蛋子,从来没有单独带过军,大家都不服他。不服他,自然对他的排兵布阵深为怀疑。,执行力便很成问题。

从王平反复规劝马谡,应该放弃在山上扎营,应该把军队拉进城中防守等等,就可以看出,整个部队有多么大的意见分歧。这样的意见分歧,肯定会影响到士兵。这样打起仗来,还打得赢吗?

所以,看起来马谡用兵之道,都符合古代兵法,实际上真的就是“纸上谈兵”。最终失败,也是必然的。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22443.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随机文章

猜你还喜欢这些...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