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一下: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这么“讲礼”?(图)

散文社2022-09-14 03:08:02491

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这么“讲礼”?

说到春节时期有的人感觉就是这个事情好像是有很多的人都非常的斗嘴,也就是百家争鸣的感觉,反正小编是这个感觉了,但是大家也许会发现了,在春秋时期不仅仅是人对人,就是站在双方都非常的讲礼数,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

讲解一下: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这么“讲礼”?(图)  第1张

春秋时期的战争非常讲“礼”。

发起战争的时间要讲“礼”。不能违背天时,不能在农忙的时候用兵使人民受害;不能在酷暑和寒冬打仗,以免使百姓疲惫;也不能趁敌国有丧事和灾害的时候攻击。中国最早的战争编年史《左转》记载,楚国攻伐陈国,正遇陈国陈成公的丧事,遂“闻丧乃止”;晋国入侵齐国,遇到齐灵公的丧事,遂“闻丧而还”。

讲解一下: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这么“讲礼”?(图)  第2张

行军途中也要讲“礼”。进入敌国境内,不能破坏宗庙、田地,不能破坏公共建筑、城墙和房屋,不能砍伐树木,不能拿取六畜、禾黍、器械。

作战时也要讲“礼”。不能伤及幼儿和头发斑白的老人;遇见强壮的人,他本人不抵抗的不能当作敌人。

战结束后,敌人如果受伤,应该把医药送去。

打仗要讲究“师出有名”,“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双方要约定好时间、地点,两军相对,各居一面,鸣鼓而战,双方都摆好阵势后才擂鼓进攻。

讲解一下: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这么“讲礼”?(图)  第3张

公元前645年的韩原之战,晋侯使人请战,秦国国君要求晋国尽快摆好阵势后开战。

公元前638年著名的泓之战,宋襄公执意要等到敌军过河后才开战,以致贻误战机而兵败。战国初期的兵书《司马法》中记载,即使在两军相接,兵刃相见的厮杀过程中也是很讲究礼的。

讲解一下: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这么“讲礼”?(图)  第4张

影视剧中的宋襄公

讲解一下: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这么“讲礼”?(图)  第5张

泓之战

纵览先秦史,春秋时期以礼治军、以礼治兵的社会历史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当时统治者推行“以礼治国”。

春秋时期虽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但流风遗韵尚存。上三代的夏、商、西周,统治者推行“君权神授”,对神权、宗祖的崇拜和祭祀,不仅具有稳定社会秩序和凝聚部族的作用,而且神权和王权的紧密结合,更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这就促使最初祭祀时事鬼神的“礼”逐渐演绎成衡量一切社会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以礼治军,以礼治兵即是这一社会思想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此,春秋时期承袭上三代遗风,故尊礼、重信、轻诈和“先礼后兵”等仍是春秋时期战争的重要特点。

二是春秋时期的战争都是奴隶主的“贵族战争”。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一书中将春秋时期称为“贵族文化”。主要体现在:

一是遵守信义。如:春秋时期贵族之间打仗很讲战争规范: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能擒获须发斑白的老人,不能落井下石,不能趁人之危,敌军没有做好准备不能实施偷袭。

二是珍视荣誉。如孔子的学生子路在战争中阵亡。临死前做的最后一件事竟是系好被对手砍断的帽缨,正冠而死。

三是崇尚勇敢。春秋时期的贵族特别崇尚武力。贵族男子以当兵为职业,军事训练是以礼、乐、射、御为主的“六艺”。楚庄王继位六年无战事,竟然认为是自己的重大失职。

“贵族文化”背景下的战争正如学者钱穆所言,称为“贵族战争”。当时作战主要是车战,战车不仅是战争的工具,也是维护奴隶主等级制的工具,它是奴隶主身份、权利的象征。

讲解一下: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这么“讲礼”?(图)  第6张

想象中的战车

春秋时期的战争往往双方布阵,堂堂正正交锋以一战决胜负,最多在一日之内解决战斗的贵族式战争。“先礼后兵”的战争礼是贯穿始终的。

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是争霸的战争,不像战国时期的战争有灭国的目的。

春秋时期是贵族文化为主体,礼将崩而未崩,乐已坏而尚存,亦即“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参考文献:

1.何平立,《以礼治军:先秦奴隶制军事文化钩沉》,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2.韩再峰,黄儒敏,《论春秋战国的战争观念》,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12月。

3.林校生,《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态和政治控御》,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23000.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随机文章

猜你还喜欢这些...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