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一下:当时的清朝百姓对圆明园为何麻木不堪?真正原因是什么(图)
当时的清朝百姓对圆明园为何麻木不堪?真正原因是什么
说到圆明园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圆明园是当时皇帝们的御花园,明清两代皇帝都非常的喜欢圆明园,但是,后来因为因为八国联军侵华到底圆明园被毁,当时的圆明园被抢劫一空,带不走的就毁掉烧掉,最后的圆明园简直成了废墟。当时,圆明园被毁清朝的老百姓们都非常的麻木,这到底是为什么?具体的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当时的北京老百姓沿街看热闹人山人海,联军一开始找不到去圆明园的路,是北京老百姓帮助联军找到了去圆明园的路。
洋人在圆明园大肆烧抢一番以后撤走了,清朝的老百姓到有利可图了。大批老百姓,土匪,流民闯入圆明园抢劫剩下的金银财宝,很多老百姓借此发了横财。
洋人打入北京城,圆明园被烧,当时的清朝老百姓没有一个人起来反抗联军,没有一个人认为这是国耻,圆明园被烧,里面东西被抢了,这是洋人跟朝廷之间的事情,跟我有什么关系?这是当时清朝老百姓心理的典型写照。
老百姓认为,国家是皇上的。既然国家都是皇上跟朝廷的私有财产,那么圆明园被烧又有就跟我有什么关系?反正国家又不是我的,国家是皇上的,那这个国家到底是什么样子跟我有关系吗?
当时的清朝连年战乱灾荒,百姓卖儿卖女都活不下去,终日在死亡线上挣扎。加上之前多年残酷的文字狱不准百姓过问政事,老百姓早就养成了不问政事不关心国家大事的心态。
清朝后期老百姓会有如此麻木不堪的心态,其实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乾隆爷那套“高明”的文字狱政策,文字狱的作用就是让老百姓跟知识分子都变成没有思想,听话的顺民奴才,这下好了,老百姓的确是变得听话了,但是国家有难,老百姓也不会管你朝廷是死是活!
相关阅读:
圆明园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园林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万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它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23135.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