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汉武帝时期的百姓生活怎么样?真的有那么好吗?(图)
汉武帝时期的百姓生活怎么样?真的有那么好吗?
我们都知道,西汉时期有一个“文景之治”,即汉文帝和汉景帝开创的一个更好的治理时代,后来的汉武帝也经常被人们提到,他对于当时西汉王朝的贡献可以说是无法磨灭的。这样一听,似乎生活在当时的百姓生活应该很富足才对,可是这毕竟只是一种想象,事情的真实情况又是什么样子呢?百姓真的都能安居乐业吗?
有不少的国人对汉武帝满怀膜拜之情,长恨此生不能生活在他那个“虽远必诛”的时代,很想穿越回那个激情燃烧、汹涌澎湃的岁月,享受那无比荣耀的时光。然而他们不清楚,作为汉武帝的子民,无论贫富贵贱,其实都没有多少活路。就以生存而论,汉武帝时期的三项政策,保准让你一夜间破产!
文帝、景帝在位期间,汉朝迎来经济繁荣
汉初七十余年间,承秦末战乱之弊,为解决人口锐减、财政枯竭的大问题,实行与民生息、厉行节俭的国策,通过减免农业税、裁兵归农等措施,大力恢复社会生产。尤其是在文帝、景帝时期,“三十税一”的制度保证了农业生产和人口生育的积极性,人口数量激增,大量荒田得以开发,社会上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生产上的繁荣景象,极大地充实了财政,使得国库中出现大规模的盈余。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汉武帝在位时,出现大规模的财政困难
然而汉武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不到二十年时间便把这庞大的财政盈余,象流水般消耗殆尽,以至于出现财政枯竭、“县官大空”(《史记·平准书》)的局面。为筹集战争经费,维持帝国正常运作,外加满足享受,汉武帝能做的,只能是加强对民间的搜刮。汉武帝搜刮政策的对象不分贫富,连只求温饱的农民也不能幸免。
根据史料记载,汉代的赋税约有二十种名目,主要的是“田税”和“口赋”,此外还有各种名目的“徭役”。虽然田税税率极低,但口赋和徭役却很沉重,以至于景帝时期重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谈到,当下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户,每年辛苦耕种一百亩,在年景好的时候也不过刚够温饱了,至于在灾荒之年,难免会有流离之苦。
即使在“文景之治”时,农民的生活也苦
在宽徭薄赋的文景时期尚且如此艰苦,那么在横征暴敛的武帝时期,农人更是没有活路。武帝对农人的搜刮,主要体现在提前征收“口钱”方面。“口钱”是口赋(即人头税)的一种(另外一种称“算赋”),专向未成年人征收,汉初规定是7-14岁的儿童,每人每年征收20钱。
但到了武帝时期,起征的年纪下调到3岁,每人每年增至23钱。而在14-56岁之间,每人每年则须向国家纳钱一“算”(一算是一百二十钱),称“算赋”。
武帝时期,农民纷纷破产,无以为生
提前征收“口钱”,对普通农户来讲不啻于沉重的负担,在衣食难乎为继的困境下,各地频频出现“生子辄杀”的惨剧。汉元帝时期的御史大夫贡禹,曾在奏疏中谈到:“古民亡赋算,口钱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见《汉书·贡禹传》)。
普通民众生活难以为继,有钱人其实也好不到哪儿去,汉武帝强令推行的两条政策,分分钟足以让这个群体破产败家。这两条政策,一是“算缗令”,一是“告缗令”。所谓的“算缗”就是征收民间的财产税,其中的“缗”指穿钱的绳子,以一千钱为一缗。
武帝朝的军费,全系从民间搜刮而来
“算缗令”规定凡属有钱人,不管是否有无市籍(汉代商人另立户口册,叫做市籍),都要如实向官府申报财产及车船等拥有情况,并按规定交税。其中,商人每二缗征税一算,手工业者每四缗征税一算;不是三老(乡官,掌教化)和北边骑士而有轺车(即跑运输用的双轮木车)者,每辆抽税一算,商人而又有车的则征收二算;船五丈以上者,每条船抽税一算。
税率如此之高,民间在叫苦连迭之际,难免不会滋生隐瞒收入和抗税偷税的现象。为对付这些“顽劣分子”,朝廷规定,对那些抗拒不交、隐匿财产或偷漏税款的商贾,罚以戍边一岁,并没收其全部资产。同时,鼓励百姓告发违法者,一旦坐实,告发者会得到违法者一半的家产,这便是“告缗令”。
武帝时期,民间破产者比比皆是
经过“算缗令”和“告缗令”这两记“重拳”,在肥了朝廷的同时,民间破产败家者比比皆是。《汉书·食货志》曾以沉痛的笔调写到:“杨可告缗,遍天下。中产以上大抵皆遇告...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而《史记·平准书》则指出,经济凋敝、破败之象无以言表,出现“商者少,物贵”的现象。
由上可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不管贫富,但凡手中有点钱的,都没有多少活路可言,那真是一个令人苦不堪言的坏时代。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24428.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