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一下:古代银子不都是自己熔的吗?为什么还会出现钱不够用的情况?(图)
古代银子不都是自己熔的吗?为什么还会出现钱不够用的情况?
说到古代银子其实还是很有意思的,小编觉得这个东西其实应该是比较好得到的,懂点知识的人还是能熔出来的,大家也都知道古代的银子其实就是钱,用来干什么都可以,但是我们发现不管是帝王,还是谁其实都还是觉得钱不够用啊,那么为啥不去自己熔点银子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看吧!
什么叫做“银子是自己融的”?难道古代皇帝可以像印纸币一样造银子?还可以造到让银子通货膨胀的程度?!
元素合成?!!
如果哪个皇帝真的可以做到这点,那么毫无疑问,他肯定是不用担心财政收入的,因为有如此逆天的科技水平,他肯定早就实现了大同世界,因为即使以今天的科技水平,合成银元素也是不可能的。
白银并不是“融”出来的,而是“挖”出来的。没有银矿拿啥融银子?而以古代的银矿生产力,挖白银还远不到考虑通货膨胀的程度,大多数古人也没这个意识。君不见欧洲的殖民者,去拉美非洲都是抢劫黄金白银,他们可是从来都没有考虑过通过膨胀的问题的。
在货币史上,白银作为同行货币的历史其实并不长,要到明朝中叶之后才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那是因为明朝隆庆皇帝开放海禁之后,明朝的贸易顺差让大量西班牙殖民者的白银涌入中国,才让中国的白银充沛到足以作为普遍货币使用的。
所以古装剧里很多都是瞎拍,神探狄仁杰里李元芳花钱动辄多少银子,这是不符合史实的。
关于通货膨胀,古人的确也面临过这个问题,但大多数情况下,不严重。
因为古代货币是以金属价值为依托的。白银流行之前,中国基本靠铜钱,由政府统一铸币。如果政府铸币缺斤少两,比如明明八两铜料却掺杂质铸成一斤铜钱,那么民间很快就会有反应,这点可以参照一下两汉之交的货币乱相以及新莽政权的货币改革。
有实际价值的金属货币,很难有过分的通货膨胀。唯一有可能大幅度通货膨胀的,是纸币。
这里就要讲明一个制度——准备金制度。
我们知道,货币要流通,最主要的信誉,即大家都认同,你这个货币是有价值的。如果大家不认同,则你的货币不过是废纸一张,没有人认的。
如何让大家认同你的货币是有价值的呢?
答案是准备金。
比如人民币,中国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人民币在任何银行里,都可以换来美元日元欧元等等各国货币,都可以转化成国际购买力,能换来硬通货,那么大家就认同,人民币是有价值的。
美元之所以能成为硬通货,就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美元和黄金挂钩,用美元能直接兑换黄金,那么美元就是有价值的,各国都认。
如果不能兑换硬通货,则货币无价值。比如委内瑞拉货币,比如津巴布韦货币,也比如民国的金圆券。虽然从名义上讲,这也是钱。但这些钱只能在本国花,从外国是买不来一点东西的,比如一个津巴布韦人,他想买石油黄金,他拿着津巴布韦元能去沙特买到石油吗?能去美国买黄金吗?不能,人家只认美元。可是津巴布韦出口给美国的东西少的可怜,赚不来美元,所以津巴布韦元就是没有价值的货币。虽然比值涨到了一百万亿(对,你没看错,一张一百万亿),可是在市场上和老百姓心目中它依然是废纸。
金属货币因为自身的价值,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严重贬值,可因为携带不便,市场需要纸币。这就需要政府作为发币方的信用来担保。中国从宋朝开始,宋元明三朝,都发行过纸币。
其中谁做的最好呢?
您可能想不到,是元朝。
蒙元政府虽然很多事情都干的很糟糕,可是唯独发行纸币这件事儿干的很好,居然很有现代经济意识的建立了准备金制度。蒙元政府发行的纸币,可以随时随地在政府里换来同等价值的白银或铜钱,因此一经发行非常受欢迎,很快就成为了全国的通行货币,这也让马可波罗来华时异常惊讶。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也想发行纸币,他想以发行纸币的方法来补充财政(天真的想法)。可是他始终不明白,白纸不是财富,印上了字也不是财富,货币才是财富,可是他发行的不是货币。
朱元璋的纸币,属于乱印,胡印,提上裤子不认人的印。一张白纸,印上个五两,就打算拿出去当五两花。印上五千两就打算当五千两花,但是你想兑换真金白银?没门!
所以老百姓对于这种纸币,根本不认账,该怎样还怎样。可是朱元璋不管,他一定要花出去,既然市场上花不出去,那就用来——发工资!
明朝官员的俸禄,有一半是发的这种废纸纸币,可怜的明朝干部,本身俸禄就少的可怜,还有一半是没有购买力的废纸,所以,海瑞有多厉害,这下您知道了吧!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24455.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