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和服是从吴服演变而成的么?(图)
和服是从吴服演变而成的么?
日本有很多文化都是师出中国,包括文学、文字还有服饰等。日本的传统服饰和服最早就是把中国的吴服进行了一些改良最后成了和服。不过这个吴服到底是什么时期的服饰呢?这点还是需要弄清楚的,那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下和服的起源。中国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有华丽的也有朴素的,大家在电视剧当中看到的古代服饰也是非常具有美感的,但这种服饰并没有像和服一样当做一种文化传统,也是非常可惜了。
讲一个被大家挂在嘴边,但是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之前谈了现代和服的发端《和服小袖:日本这台“中国服饰的冰箱”,太不保鲜了!》,本文就来讲讲传说时代的和服……
每每说起日本服饰与中国服饰的渊源,大家对于遣唐使、正仓院之类有文献或实物印证的反而不大有兴趣,反而很喜欢提一个概念——吴服。
吴服是什么?
望文生义的理解,是“吴”的衣服,但是中国和“吴”有关的时代、地域实在是太杂了,所以光“吴”是哪个“吴”就闹了不少笑话。常见的答案有,春秋时期的吴国、三国的吴国,以及未指定时代的吴地(大约是江苏这边吧),这些持不同选项的人显然没有兴趣内部统一下自己的观点,他们的“和平共处”来自于同一个目的——证明日本服饰(和服)起源于中国。
你在中国使用“吴服”的时候,因为这并非是一个专用名词,以上的观点都可以成立,甚至你可以解释成吴氏裁缝店的衣服。但是在日语里,吴服是有所指的:
1,和服所用面料的总称(反物);
2,与棉麻类织物(太物)相对的概念,即丝织物(绢织物);
3,从古代中国的吴传入的技术织的绫织物(吴织)。
* 备注:这里的绢、绫与中国丝绸命名中的同字词意思并不相同(详情见《如何有图有真相的看懂古代织物结构?》)
仔细看这123,你会发现定义是逐步扩大的,1>2>3,应该是一个词义变迁的过程。而大家津津乐道的“吴服”传入日本的这个过程,说的其实就是定义3里的事情。
这些事在日本早期史书“記紀”里也有,虽然字数少,但足以看出所谓“吴服”并非传入服饰款式,而是带来了手艺人及技术——
又科賜百濟國「若有賢人者、貢上。」故受命以貢上人?名和邇吉師、卽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幷十一卷、付是人卽貢進。又貢上手人韓鍛?名卓素、亦吳服西素二人也。
——《古事记·应神天皇记》
卅七年春二月戊午朔、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於吳、令求縫工女。爰阿知使主等、渡高麗國、欲達于吳。則至高麗、更不知道路、乞知道者於高麗。高麗王、乃副久禮波?久禮志二人爲導者、由是得通吳。吳王於是、與工女兄媛?弟媛?吳織?穴織四婦女。
——《日本书纪·应神天皇纪》
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戊寅、身狹村主靑等、共吳國使、將吳所獻手末才伎?漢織?吳織及衣縫兄媛?弟媛等、泊於住吉津。是月、爲吳客道通磯齒津路、名吳坂。三月、命臣連迎吳使、卽安置吳人於檜隈野、因名吳原。以衣縫兄媛奉大三輪?、以弟媛爲漢衣縫部也。漢織?吳織衣縫、是飛鳥衣縫部?伊勢衣縫之先也。
——《日本书纪·雄略天皇纪》
这里面提到的应神天皇,是日本历史中相对可考的第一位天皇(前面就太神话了),公元270-310年在位,那么这个吴国应该是三国的孙吴政权。但是更大的可能性是,用吴指代了当时的中国,毕竟孙吴政权280年就覆灭了,而后四位织工直接来自于晋,也没有通过百济(在朝鲜半岛上)转手了。而后这些“技术移民”的女工就留在了日本。
中国女工改变了日本的服饰史么?
日本的早期史书里需要求纺织女工,不是因为他们需要引进中国的“时尚”,而是他们需要“技术”,他们还在比较初级的需求里,当时的日本能满足纺织缝纫的需求就可以了。
所以,她们改变了日本服饰史,却并非很多人所以我的改变款式,而是带去了先进的纺织技术。
在日本的一些吴服(吴织)说明里,认为这些最后在日本安家落户的女工带来的是斜纹纺织技术(绫织),还有缝纫技术。
三原组织的日文表达方式
平织=平纹;绫织=斜纹;繻子织=缎纹
不过除了这些记载,并没有更多的实物可以验证,我们无从了解这些“移民”的女工具体的专业领域和技能水平。而且,也不仅仅只有来自中国的,还有来自百济(一朵交际花)、高句丽的,即便是影响服饰款式,那么也该把朝鲜半岛的影响力记上去呀!
不过为了感念这些带来技术并定居的人,日本还有一些神社是专用纪念她们的。
关于“吴服”的史料如此寡淡,以至于那些可以把吴服特征总结出条条框框、头头是道的,看的我一脸蒙圈。无论是直接套用了日本同时期的服饰特征(事实上,越早期史料缺少,研究成果也越模糊),还是自己揣测出来的,都是不可以拿来作为论据的。
并且,需要在这里着重说一下的是,一件事是否成立,要看论据和论证过程。而现在似乎变成了,只要把文献引文一写(批发双引号)、参考书目一列(批发书名号),就必然正确的诡异状态了。
后来被广泛应用的“吴服”这个词,比较常见的是吴服店,类似于中文语境里的布庄,主要卖的是上面定义1或2的和服面料(把吴服和太物摆在一起卖)、丝织物(吴服)。那么顺带着有出售未半成品和服(未仕立)或成品和服,也是顺理成章的业务拓展范畴了
在这些画像里,都可以明确看到,售卖的是面料为主的商品。
关于“吴服”的思考
先说一下,很多人觉得“吴服”等同于“和服”,是因为在谷歌搜“吴服”会被自动识别为“和服”,那是因为日本常用的不是“吴”或“吳”,而是“呉”。
还有就是如今用的“吴服”和《古事记》里的“吴服”到底有没有关系?年代相隔太远,只能说是或有渊源。
中国有A式木屐的文物,日本有A式木屐的现实使用,并不代表他们之间有传承关系。首先它们长得相似,是你用肉眼分辨的,本来了解程度不同的人对于相似的辨认能力就有差别。而传承是靠一个个时间点的证据串联起来的,而且木屐本身并无技术壁垒,独立发展、殊途同归的可能性是不能被排除的。
而“吴服”这件事就是,中日两国相邻,且中国纺织水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世界领先的,影响日本是理论上显而易见的。但影响是否直接?不一定,中国对日本很多影响是经过朝鲜半岛这个二传手的,吴服里就有百济的掺和。影响程度多深?很难量化,哪怕日本是孙子,它也只有爷爷1/4的血脉哦,更何况它不是。
大家无非着急了,如今日本文化强势了,于是生出阿Q精神来,一方面模仿日本文化,一方面通过给自己系统日本的就是我们的来获取所谓自信心。把这份心拿来好好迎头赶上,即便不能成事,也好歹是一碗鸡汤啊!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24839.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