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一下:蹴鞠为什么没能发展成为现代足球?(图)
蹴鞠为什么没能发展成为现代足球?
蹴鞠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民间就已经十分流行蹴鞠这样的娱乐游戏。宋朝时期出现了专门的蹴鞠组织和艺人,将蹴鞠发展成了一种体育项目。很多人会把古代的蹴鞠和现代足球联系起来,不过现代足球的发源地并不是中国而是英国,其实蹴鞠和足球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什么蹴鞠就没能发展成为现代足球呢?当你了解蹴鞠的规则后,就会知道想踢好蹴鞠可比足球难多了,蹴鞠申遗类别可是杂技。
欧冠今天落下帷幕,利物浦以2比0战胜热刺,第6次夺得欧冠冠军,成为今天的全球热点,不管你是不是球迷,都会或多或少了解到这件事,足球无疑已是一项影响全球的竞技运动。对于球迷来说,你知道各大热门球队、足球明星,但是你了解过足球的前世今生吗?现代足球起源于14世纪的英格兰,而更早时期的足球前身是什么呢?国际足联认为足球的前身起源于中国的“蹴鞠”,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是无可厚非的。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我国学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研究,认为蹴鞠的起源有以下三种说法。
1、黄帝历史起源论。西汉文学家刘向在《别录》中记载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后其所著的《新苑》中都有相关记载。传言中蹴鞠最早是黄帝用来练兵之用,不过对于华夏的始祖,描写过程中难免有夸大嫌疑,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此论。
2、殷商历史起源论。一部分学者认为在殷商时期的足球舞就是蹴鞠运动的起源,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这么一段记载:“乎品舞,从雨。”觉得这个“品”字作为甲骨文,是象形文字的一种,上面的圆代表着足球,下面两个圆就像人的两只脚,寓意着一个人用两只脚踢足球。这个看法看起来也不足以让人信服。
3、春秋战国历史起源论。这一说法是现今学者们认同度最高的,在《史记》、《战国策》中都有相似的记载,认为当时的齐国都城临淄是足球的故乡。《苏秦列传》中记载:“齐地方两千余里,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当然为这一说法提供更加可信性的是,在国际足联100年庆典闭幕式上,为临淄颁发了“足球起源地”证书。
不管蹴鞠符合哪种起源论的说法,无疑表面蹴鞠这一活动在我国历史悠久,但是,为什么我国蹴鞠没有发展成现代足球而逐步消亡了?它在历史的发展中到底经历了什么?
虽然正统史书里提到了蹴鞠在齐国非常发达,但我们无法知道具体内容,比如当时的蹴鞠比赛形式、到底有多火、相较于后代有什么特点等等都无法知道。只能从史书中推断出这两点:一是蹴鞠是齐国百姓的体育活动之一;二是蹴鞠当时应该还有很强的军事特性,各国有用蹴鞠来锻炼国民。
到了秦一统天下之后,由于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体育活动也就无从谈起,进入汉代才迎来了蹴鞠的第一个发展时期。汉代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开始修养声息,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通,更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进一步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汉代统治者认为蹴鞠有治国习武之象,在宫廷之中大力推广,据《弹棋序经》载“昔汉武帝平西域,得胡人善墩鞠者,尽炫其便捷跳跃,帝好而为之。”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广之下,蹴鞠得到了快速发展,因其认为蹴鞠在军事练武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开始出现了多鞠室竞争,队员身体直接对抗,场面激烈。
这一时期随着深入发展,制定出了详细的比赛规则,还对裁判员的公正执法提出了要求。随着竞赛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还出现了专业的蹴鞠书籍《蹴鞠二十五篇》,不仅如此,更出现了女子蹴鞠赛。
南北朝是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人们连基本的生存都比较困难,像蹴鞠这样的体育活动自然没什么发展。
进入唐宋时期,蹴鞠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唐朝时,文化上的兼容并蓄,各族文化交流频繁,蹴鞠、相扑、围棋就是那个时候传到日本以及朝鲜等民族。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蹴鞠的生产工艺也不断提高,唐代以前所用的鞠是由两块皮革里边包裹毛发之类的东西制成的实心球,唐朝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改良,发明了用动物膀胱作内胆,外边用八片皮革缝制的空气球。场地上也在汉代的基础上做了由竹竿和丝网组成的球门,分为单球门和双球门,故此在规则上也做出了改变。双球门蹴鞠比赛的规则是,比赛中把上场的人数分为相等的两队,以踢进对方球门的次数多者为胜。这种要求要队员身体激烈接触,对抗性强。单球门比赛的规则是,比赛时场上把队员分为相等的两队,比赛中分别位在球门两侧,彼此不能越过对方区域,比赛以踢过对方场地内的次数多少为胜负的计算方法。这种比赛区域的减小,队员身体不能有接触的比赛,减少了对抗性,加强了观赏性和娱乐性。
蹴鞠在宋代成了真正的巅峰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改良,由唐时的八片尖皮缝制改成用十二片皮革缝制。在给球充气方面,唐代是用嘴,宋代发明鼓风箱。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级的兴起,城市中涌现了供体育艺人们表演的“瓦舍”,进而爱蹴鞠的艺人为了维护本行业的利益自发的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如“齐云社”和“圆社”(大致相当于足协)。南宋文人陈元靓曾一言“四海齐云社,当场嫩气球,作家偏着所,圆社最风流,齐云一社,三锦独争先。”随着在市民百姓中的深入发展,逐渐由竞技性向娱乐性和技巧性发展,民间还组织每年向表演的艺人进行评级,通过鉴定可以授予证明其水平的“名旗”。
到了元代,宋代瓦舍勾栏的繁荣景象已经不在,制作工艺也没有再发展。蒙古族从马背上得到天下,提倡骑马、射箭等本族活动,蹴鞠虽然有所开展,但并不受重视。统治阶级的不提倡,导致其活动主体急剧缩小。加上科举制度的取消,文人的不得志,蹴鞠开始沦落为青楼女子、落魄知识分子等社会下层人民为了逃避社会现实而进行的娱乐嬉戏。蹴鞠沦为青楼妓女取悦客人的手段,因此人们认为它是一种低俗的活动,加速了蹴鞠的衰亡。
明代推崇“程朱理学”,在“重伦理道德,轻实践竞技 ”、“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影响下,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的禁锢,文弱之风盛行。带球门的蹴鞠活动已经完全消失,进一步的娱乐化,《金瓶梅》中多有提及青楼女子借墩鞠表演以取悦于纵垮子弟的事例。统治者更是严令禁止军中蹴鞠,“奉圣旨,在京但有军官、军人蹴圆的卸脚。龙江卫指挥伏禺与本卫小旗姚晏保蹴鞠,卸了右脚,全家发赴云南。”可见当时的社会氛围对蹴鞠的发展极为不利。
到了清代,蹴鞠的主体已经不多见了,从出土的文物和文献来看,清代的蹴鞠形式只剩下儿童对球的追逐和颠踢以及满族人把蹴鞠和滑冰结合起来的冰上蹴鞠,虽然发展出了“冰上蹴鞠”,但是它的难度加大,掌握的人也少,不过是传承了千年蹴鞠的一点余韵而已。
纵观以上所述,我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的蹴鞠,为何到了清代就消亡了?一部分是因为自身由竞争性极强的项目逐渐向娱乐项目演变,失去了在军事上练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兴起,受到商业化的冲击,失去了其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加上统治阶级的抵触,沦落为青楼女子取悦客人的手段,被人们认为是低俗活动。明清时期的“程朱理学”更是认为这些体育活动玩物丧志、有辱门风,使得开展空间急剧缩小,使它最终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25712.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