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一下:传国玉玺和氏璧是什么关系?(图)
传国玉玺和氏璧是什么关系?
说到传国玉玺其实还是很有意思和非常神秘的一个东西了,和氏璧也是有很多的故事可言的,但是传国玉玺和和氏璧又好像有很多的故事可言了,那么有的网友说了这两个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传国玉玺的起源是什么,现在又在什么地方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对历代皇帝来说,政权的合法性是至为重要的一个问题,而玉玺则代表着至高皇权。而传国玉玺则被认为是正统的标志和象征。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传国宝”,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印玺,其始作俑者就是秦始皇。它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以此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以后的历代帝王都视这枚玉玺为政权的象征,奉若奇珍,国之重器。得到它则象征其“受命于天”,而失去它则被认为是“气数已尽”。如果一个皇帝登大位而没有这块玉玺,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那些想做皇帝的野心家们对它是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中国各地凡2000余年,忽隐忽现,然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
“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之璧”。和氏璧的来历最早见载中国东周末年著作《韩非子和氏第十三》:楚国人和氏在楚地的山中发现一块外裹岩石的美玉,将这块玉献给当时的君主楚厉王,而楚国王室御用的玉匠声称和氏贡献的只是一块石头,欺骗了君王。于是楚厉王下令将和氏左脚砍去。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和氏再次将该玉献给他,武王命令玉工鉴定这块玉石,鉴定的结果是和氏所贡献的仍是一块石头,结果和氏右脚被砍掉。最后和氏带着玉石回到楚山,在那里他恸哭了三日三夜,新即位的楚国国君楚文王派人询问事情的缘由,和氏说“我并非因被砍去双脚而伤心,而是宝玉被认定为顽石、忠臣却被认为是骗子,这才是我所伤心啊”楚文王派工匠除去裹在玉石上的岩石,才看到了这块玉,于是楚文王将该玉璧命名为“和氏璧”。
楚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楚王以此和氏璧赐之。旋昭阳在水渊畔大宴宾客赏璧,是时有人大呼:“渊中有大鱼!”众人于是纷纷离去看大鱼,回席后却发出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当时疑为门人张仪所窃,于是就将张仪拘禁起来,严加拷问,却一无所获。张仪受此凌辱,怀恨在心,便在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再入秦。最终他于秦惠文王后元十年(前315)被秦王拜为秦相,游说诸国联秦背齐,复以使节身份入楚,瓦解齐楚联盟。这即是所谓的“连横”,后来秦国拘怀王,克郢都,尽取楚汉中之地,张仪终于得报此仇。
后来这块玉玺被赵国太监缨贤提到了,又被赵惠文王据为己有。秦昭王听到后,“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并无交换的诚意,于是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
但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到秦国手里。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秦破赵,终于得到和氏璧。七年后,秦灭六国,嬴政称始皇帝,命令臣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令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到这里起,传国玉玺乃成。
据民间传说,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人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八年以后,华阴平舒道有人从水里捡起这块玉璧,又将此传国玺奉上。从这时开始,传国玉玺就成为政权的象征。
秦子婴元年(公元前207)冬,汉高祖高邦率军攻入咸阳。秦王子婴跪捧玉玺,将它献给了刘邦,秦朝灭亡,传国玉玺到了汉朝手里。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当时的皇帝孺子婴年幼,玉玺被藏于长乐宫太皇太后王政君处。王莽派弟弟王舜来索,王政君大怒,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拿到玉玺后,叹息不已,令工匠以黄金补之,这即是“金镶玉”的来历。
几年后,王莽兵败被杀,新朝灭亡。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到国玺,他来到了宛城,献于更始帝刘玄。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为帝。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刘秀自此以正统自居,号令天下,重建大汉王朝。
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将汉少帝带出宫,玉玺也随之失踪。
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于是派人入井,发现井里有一个死了的宫女,颈上系一小匣,而匣里所藏的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它秘藏于妻子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将玉玺夺走了。有了玉玺,袁术便做起了皇帝梦,他竟然真的称帝了,但没几天,他就败亡了。
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将它带到了许昌。此时的曹操正忙于挟献帝而令诸侯,见到玉玺十分的开心。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是为魏文帝。魏文帝得到玉玺后,使人在玉玺的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此来说明自己并非“篡汉”也,而是汉献帝心甘情愿将皇帝禅让的,这不过是欲盖弥彰罢了。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也将曹丕的行为复制了一把,逼迫曹奂禅让,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玉玺又归晋朝所有。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皇帝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玉玺又归前赵。
十九年以后,后赵的皇帝石勒灭前赵,玉玺又归其所有。这石勒也许是心虚,也许是为了别出心裁,又在玉玺的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冉闵称帝,建立大魏,玉玺又到了他手里。后来,冉闵危急之中,乞求东晋军救援,晋朝提出以传国玉玺交换。晋人得到玉玺后,令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这样一来,传国玉玺又重新回到了晋朝司马氏手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朝一统华夏,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书面,传国玉玺又到了隋朝手里。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皇后携传国玺遁入了北突厥。
这样一来,唐朝建立的时候,就没有能得到传国玉玺。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于是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这不是是聊以自慰罢了。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玉玺终于到了李唐手里,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走了传国玉玺,建立了后梁,是为后梁太祖。
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玉玺又到后唐手里。
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玉玺登玄武楼自焚而亡,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到了后周太祖郭威的时候,由于没找着传国玉玺,无奈之下,只好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
一百多年以后,到了北宋哲宗之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它就是始皇帝所制的传国玉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大多数却怀疑它是伪造的。但皇帝说它是真的,那它也就只能是真的了。
至北宋末年,宋徽宗爱好风雅,又刻了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有人说宋徽宗早就知道传国玉玺并非真品,故意这样做的。
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玉玺”又被大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了。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驾崩,就在此时,“传国玉玺”忽现现于大都,被人叫卖于市。权相伯颜命人购得。据传说,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有人说,传国玉玺恐怕也在其中而遭不测。但这样的说法可能性并不大,伯颜再脑残,得到传国玉玺也不敢私藏,更不敢将其毁灭了。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紧接着,明王朝不停地北伐,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朝初年,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一个很大的可能,那就是元朝也根本没有这东西。
明清两代,时不时地冒出“传国玉玺”现身之说法,然而都是附会、仿造的赝品。比如在明孝宗弘治年间,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九枚,其中一方即被称作“传国玉玺”。而乾隆时,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也不会有人对此有什么纠结。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他们仍可以盘踞在紫禁城内,民国政府待之以外国元首之礼。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那块假的“传国玉玺”也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向溥仪追索那块玉玺,仍是一无所获。
由是,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扑朔迷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皇帝这种怪物也淡出了中国历史,更无所谓“白版”不“白版”矣,即便有人真的拿到这枚玉玺,恐怕也不可能再号令天下了。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29041.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