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谈一下:东周时期的楚国为何频繁迁都?(图)

散文社2022-10-03 13:34:38421

东周时期的楚国为何频繁迁都?

东周时期的前半段,也就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地的诸侯国逐渐兴起,这其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国家,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楚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也是英雄项羽的故国。奇怪之处就在于,楚国一直很频繁地迁都,而且总会把都城称为“郢”,这让很多人在研究史料的时候都会很困惑,不知道书上记载的“郢”到底是哪个“郢”,不能直接判断出来。那么,为何楚国会这样做?

详谈一下:东周时期的楚国为何频繁迁都?(图)  第1张

平王东迁之后,属于周天子的管辖范围便大大缩减,加起来也只有一个小国的地盘,再加上周平王有杀死周幽王,也就是他的父亲的嫌疑,周天子在诸侯中的威望也不如从前。这就是秦朝极力推行郡县制而舍弃分封制的原因,诸侯分封了那么多,《左传》中记载的春秋时期就有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每个国家占一块地,有大有小,那能属于周天子的还能有什么?诸侯国之间也有战争、兼并,边境之地还有外族的趁机入侵,天子越来越担不起天子的职责,还得要求助于强大的诸侯,长此以往,诸侯之间自然也就会诞生“霸主”,楚国便是其中之一。

早在文王、周武王时期,也就是西周诞生之初的前后时间,楚国就已经开始崛起,西周第二位君主周成王时期,楚人首领熊绎被封子爵,正式建立楚国,国君一般为芈姓、熊姓。进入东周,前704年,熊通僭越自称为王,史称楚武王。有关楚国国名的由来,在《楚居》中有一种说法,是说熊绎的曾祖父鬻熊的妻子妣厉在生长子熊丽的时候,因为难产而不得不剖腹,生下孩子之后妣厉过世,熊丽存活下来。巫师用荆条(《楚居》原文为“楚”)包裹住妣厉的腹部,将其埋葬,有人认为是因为她的丈夫和儿子都做过楚人的领袖,后人便以“楚”为国家的名称,纪念妣厉。

详谈一下:东周时期的楚国为何频繁迁都?(图)  第2张

从立国开始,到楚文王时期,前后历时410年,楚国国都都在丹阳。而后一直频繁迁都,地点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尤其频率也非常高。还是上文中的那本《楚居》,书中记载的迁都就有湫郢、樊郢、为郢、大郢、鄀郢、睽郢、蓝郢、美郢等等非常之多,这里这些也只是列举出了一部分。但是单从这一部分就能看出来,楚国迁都的频率实在是太高了,我们知道后世的一个王朝也不会轻易迁都,顶多也就搬个一次两次,像是楚国这样的,实在是不多见。而且这些国度后面都带一个“郢”字,这对于楚国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楚国之所以频繁迁都,应该是与楚地稀缺的某一种战略物资有关系,尽管楚国地大物博,是鱼米之乡,铜铁锡金、水、森林等资源极为丰富,交通也很便利,那么它因稀缺资源而迁都,这种资源又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盐。

详谈一下:东周时期的楚国为何频繁迁都?(图)  第3张

我们知道,盐这种东西,在古代一般都是从海水里面提取出来的,也有井盐,但是楚国的位置十分尴尬,不管是什么样的产盐大区,都距离楚国有千里之遥,这样一来,从那些地方将盐运送过来,运输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不仅如此,随同迁都的主要人员是楚王室周边的贵族,贵族拥有很多牲畜,不仅人需要盐,这些牲畜同样需要。楚国虽然也有小型的产盐区,可是毕竟存储量不够,短期虽然没什么问题,长期来看却并不能满足需求量。

这也就是楚国一直迁都的原因,很简单,但是却很重要。一个地方的盐用完之后就转到下一个地点,有点类似于游牧民族的习惯。当然,盐是一个重要因素,当局者自然也有出于政治因素方面的考虑,迁往一个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地方。

详谈一下:东周时期的楚国为何频繁迁都?(图)  第4张

而至于楚国国度为什么都叫“郢”,应该只是一种习惯问题,小编认为,就好像古代一家人,如果有点基础建一个宅院,家主姓张,那么不论搬到哪里,这一家始终都会叫做“张府”是一样的道理。

不管迁都是出于什么原因,楚国最终还是能发展壮大起来,一度成为其他诸侯国忌惮的对象,这一点,是很多人做不到的,而且在最后的秦国统一的过程中,楚国也是一个极其强大的敌人,秦国的灭亡也是楚国后人做到的。不得不说,楚国的力量,真的是非常强大的。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29081.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随机文章

猜你还喜欢这些...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