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下:刘备伐吴的真正原因只是帮关羽报仇么?(图)
刘备伐吴的真正原因只是帮关羽报仇么?
刘备伐吴的真正原因可能不只是为关羽报仇这么简单,如果只是想报仇那直接想办法把吕蒙给印出来就行,或者说如法炮制偷袭吕蒙。但是刘备这次这么兴师动众,一定要和孙权拼个你死我活,其中真正的原因大家有想到么?刘备提出伐吴的时候,诸葛亮是反对的因为自己这边刚刚损失一员大将,但是诸葛亮心里也明白如果这个时候不对东吴下手的话那自己这边就会陷入被动当中。至于说诸葛亮为什么没参与到伐吴中,也是因为都城需要指挥官,如果这个时候曹魏偷袭也好做出应对。
章武元年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名,出兵东征孙权。由于当时蜀中百姓都有为关羽报仇之心,加上刘备黄袍加身,一时间,蜀军气势高昂。孙权见蜀军势大,当即命诸葛瑾修书一封,前来求和。只不过刘备没有同意孙权的求和,一意孤行,率军征战,最终被书生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式,先是引诱蜀军进入夷陵一带,利用其地势与天气,一把大火烧掉蜀军连营七百里,最后刘备战败而归。
夷陵之战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可以说,在此战之后,蜀汉几乎已经退出了争霸天下的行列。正因如此,有不少人认为刘备伐吴不过是意气之争,完全没有经过大脑,因此导致蜀军损兵折将,再也回不到曾经的鼎盛时期。但实际上,刘备伐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刘备当时要立即出兵北伐比较困难,毕竟蜀汉与曹魏隔着崇山峻岭,加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刘备很清楚出兵征战将面临着粮草补给的巨大问题,而这也是后来诸葛亮北伐时的最大困难。但当时东征就不一样了,只要沿江而下,以水军运送粮草士兵,其效果要比陆运要好得多。而刘备一旦选择水陆并进,攻下东吴的机会就要比出祁山攻打曹魏的机会要大得多。正因如此,刘备才会选择出兵伐吴。
其次,当时曹丕刚刚废除汉献帝,自己登基称帝,建立魏国。此时魏国内部还有部分忠于汉室的势力在与曹丕抗争,曹丕要稳定内部局面,自然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阻挠刘备。正因如此,刘备可以放开手脚,出重兵攻打东吴,而不用担心汉中有失。
第三,此时属于蜀汉的荆州区域易主不过一年,荆州南部还是有很多忠于蜀汉的士族的。正因如此,刘备只要出师有名,这些忠于蜀汉的人就会在荆州内部响应刘备的号召,起兵造反,加剧东吴内部的混乱程度。如果错失这样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吴就会将荆州完全控制,刘备也就没法利用荆州内部忠于蜀汉的人了。
第四,蜀汉政权内,实力最大的是荆州派,而荆州有失,对于荆州派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荆州派自然希望刘备能夺回荆州,帮助他们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与财富。同时对外战争的发起,也能让蜀汉内部各大派系之间的争斗减缓。刘备通过东征,成功将益州派,荆州派与元老派之间的矛盾转移到东征问题上,这对于当时的蜀汉内部而言是十分有利的。
第五,作为荆州派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对于东征其实是认同的。在夷陵之战战败后,诸葛亮曾说过:“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实际上,在这之后,诸葛亮还说了一句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可以说,诸葛亮对于刘备东征是认同的,只不过东征时缺少了一个在战场上能随机应变,改变战局的谋士,这才导致了战争的失利。
最为关键的是,当时刘备已经六十多岁了,他必须给刘禅留下一个更好的蜀汉。可以说,东征是刘备最后的放手一搏。
笔者认为,无论是东征的时机还是意义,都证明了刘备出兵东征并非意气之争,而是他经过了深谋远离之后的决定。只可惜刘备最终的失败,让他的这次出兵征伐饱受斥责。而兵败对于刘备而言,应该也是难以接受的,否则他也不会在夷陵之战后没多久,就含恨而终了。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31170.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