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一下:楚国其实实力非常强劲,为什么失去了和秦国争天下的资本呢?(图)
楚国其实实力非常强劲,为什么失去了和秦国争天下的资本呢?
说到楚国其实在当时真的算是一家很强大的国家了,而且实力非凡,其实当时最有实力和秦国抗争的好像就是楚国吧,那么为什么到最后楚国却又失去了和秦国争天下的资本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在春秋的三百年历史里,楚国是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它与晋国争霸百年,平分秋色。楚平王上台后,任用奸臣费无极,听信谗言,屡兴冤狱。太子熊建被迫害出逃,伍奢、伍尚父子被处死,伍子胥落难吴国,由此楚国开始走下坡路。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发动一场史无前例的闪击战,以雷霆万钧之势直捣楚都。楚昭王狼狈出逃,死去的楚平王被伍子胥从坟墓中挖出,遭到鞭尸的命运。这一战,楚国几乎被灭,只是在秦国军队的帮助下才得以光复国土。经此一创后,楚国国力一落千丈,失去了争雄天下的资本。
进入战国后,楚悼王意识到,楚国外表强大,但已经失去春秋初期那种锐意进取、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缺少了“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一往无前的气概,朝廷显得暮气沉沉。他果断以吴起主持变法,希望楚国能涣发一新。可惜的是,变法尚未成功楚悼王便去世,保守的贵族们发动政变,处死吴起,楚国失去了一个机会。
在以后的日子里,楚国几乎没有过令人激赏的表演,它之所以还勉强维持七雄的地位,那完全是吃春秋时代的老本,只不过印证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罢了。
在楚悼王之后的楚肃王时代,楚国对外缺乏扩张气势。在西面遭到蜀国的进攻,只是被动地筑城防御;在北面,一直被楚国视为进取中原跳板的郑国被韩国所灭,楚国无力救援; 魏国更是多次发动对楚国的打击。作为一个大国,此期的楚国可谓颜面扫地矣。楚肃王之后的楚宣王,当了三十年的国君,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功绩值得一提。直到楚威王上台后,楚国才有了一点起色。
楚威王在对外扩张的战争中,最大的成果是打垮了越国。破越之役是楚国在战国时代所取得的最大胜利之一。在楚威王时代,向东吞并吴越、向北抗衡齐国,向西经略巴、黔中以西之地。不过,楚威王在位时间并不算长,前后仅有十一年,楚国的辉煌也只是昙花一现。
在楚威王时代,楚国国力略有恢复,然而比起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却是大大不如。经历变法后的秦国,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走上疯狂扩张之路。
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去世,他的儿子熊槐继位,是为楚怀王。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楚国柱国昭阳率领大军发动伐魏之役,攻破襄陵,并掠取八座城邑。此时的楚国实力已经超过魏国,与秦、齐并列为三巨头。
楚怀王也意识到秦国崛起的巨大威胁。公元前318年(楚怀王十一年),踌躇满志的楚怀王率领楚、魏、赵、韩、燕五国联军,杀气腾腾地开向函谷关,发动对秦国的打击。只可惜的是,这支军队看似强壮,实则各路诸侯各怀鬼胎,当秦军出关迎战时,中看不中用的联合部队土崩瓦解。伐秦之役就这样虎头蛇尾草草终结。
五国联合攻秦的失败,是东方合纵运动的巨大挫折。秦国的势力不仅未受削弱,反而接连取得伟大的胜利,先是在修鱼之战中,歼灭八万名三晋士兵,继而又西灭巴蜀。伐蜀之役的胜利,为秦国侧击楚国打开了一扇大门。
伐蜀战役结束后,司马错以巴、蜀两地的士兵为主力,纠集十万大军,造大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沿着涪水飘流而下,向东进攻楚国。这次作战大获全胜,秦军攻城略地,秦惠王把这块新得来的土地并入秦国,设黔中郡。
紧接着,张仪以献六百里之地为条件,忽悠楚怀王与齐国绝交。楚怀王见利忘义,中了张仪之计,不惜与齐国反目。然而,当他要向张仪讨取六百里之地时,张仪的回答让他惊呆了:明明是说六里,哪来的六百里?
秦楚战争在楚怀王的盛怒中爆发,战争的结果,楚国人被斩下的首级共有八万多级,总司令屈匄、裨将逢侯丑等七十余名将领成为秦军的俘虏。这一战,楚国与秦国的差距已经尽现无遗了。屋漏偏逢连夜雨。楚怀王不仅与秦国交恶,也得罪齐国。齐宣王联合魏、韩,大破楚军于垂沙,击毙楚军总司令。
由于楚怀王政策摇摆不定,最终既得罪了秦国,又得罪齐国,成为名符其实的孤家寡人,遭到四强的鲸吞蚕食。
公元前299年(秦昭王八年,楚怀王三十年),秦国大举出兵进攻楚国,连下八城,兵锋之盛,楚军莫可抵挡。楚怀王被迫接受谈判,与秦昭王约定在武关会晤,岂知一去不复返,被秦国扣为人质,最终客死他乡。
楚怀王是楚国衰亡的关键人物,在诸强的打击下,楚国威风不在,尽管国土辽阔,兵力雄厚,却已经沦为二流国家,一直到灭亡,也没有过精彩的表现了。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31633.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