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是谁写的(图)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是谁写的
今天小编在看一篇文章的时候发现了一句非常的经典的句子,那就是“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看到这句话真的是被感动到了,中国的历史上还真的是有超多的这样的事情了,那么这一句话又是谁说的呢?下面就着这些事情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这句话是出自水浒传的佳句。用来形容功高盖主,帝王一旦得了天下就大肆打击功臣,把权力独揽。类似与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卸磨杀驴的意思。
所以说还是要学习范蠡,刘伯温激流勇退才是正道。
语出元代《赚蒯通》杂剧第一折。施耐庵 《水浒传》里也曾引用。天下太平的局面本来是将军创造的,但是将军却不被允许看到天下太平的景象。两句话揭露封建统治者卸磨杀驴的凶残本性。
此话意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打下江山后大肆屠杀功臣,这也是帝王之术,打天下时,需要把权力分摊出去,才能发挥人才的能动性,但天下一统之后,分散的权力就成了统治的不稳定因素,必须重新集权与中央,就有了不许将军见太平的事情,相比之下,杯酒释兵权算是仁慈的了。
在《水浒传》中的出处:
这句话节选自《水浒传》的第一百一十四回“宁海军宋江吊孝,涌金门张顺归神”
话说当下费保对李俊说道······
自古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此言极妙!今我四人,既已结义了,哥哥三人,何不趁此气数未尽之时,寻个了身达命之处,对付些钱财,打了一只大船,聚集几人水手,江海内寻个净办处安身,以终天年,岂不美哉!”
历史上不杀功臣的皇帝只有三个
古代社会中,流行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很多功臣在危难之中为帝王打下了江山,却难以逃掉太平时的杀身之祸。这句话就出自于古代最著名的例子——范蠡和文种的下场。
范蠡在越王勾践即将取得抗吴的最后胜利时曾说,越王此人,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同富贵。劝文种早做打算,然而沉浸在即将胜利喜悦中的文种把范蠡的话当了耳旁风。从此两人的人生便截然不同,远走他乡的范蠡成了馆陶巨富陶朱公,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文种却落得了和伍子胥一样的下场。从此,范蠡这种审时度势,明哲保身的行为也成了文人智者的最高目标。但功成身退,却并不是这么容易的。
在中国古代之中,臣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去保全自己实在太难了,很多情况下,都已经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所以能碰到一个好的皇帝则成了所有文臣武将最梦寐以求的事情。
而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还真有三个这样的理想君主:
第三位的就是一统六国的秦始皇。秦始皇虽然崇尚法家,律令严苛,但是对身边的功臣可真的会死没话说。其中最典型的有三个,一个是全家上下先后执掌秦军大权的王家,王翦,王贲,王离都是一脉相承的。还有著名的蒙恬将军所在的蒙家,以及伐楚失败的李信,秦始皇也没有算后账,这使得李家成为了著名的五姓七望之一。
第二位更被世人所熟知,他是中国古代君明臣贤的典范——李世民。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属于李世民嫡系的也不过占了三分之一,但是李世民一视同仁,不为亲,不避亲。所以才能迅速抹去了玄武门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贞观之治。用太宗皇帝自己的话说就是:““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我则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最后一位帝王则是典型的怀柔代表,身为开国之君,年轻有为,成就帝位之后,不但不擅杀功臣,反而赏罚分明,君臣归心。唐皇李世民,就是模仿了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搞了个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就有向刘秀致敬的意味在里面。
当然,刘秀能够善待功臣也是有他的独特背景的。
首先,刘秀采用的是怀柔的政策,讲究休养生息,这使得手下的文臣武将相信皇帝的善意。其次,刘秀建立东汉,少不了南阳地主们的支持,刘秀和这些功勋家族的关系也是盘根错节的,通过联姻的手段,早就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所以刘秀才能在还未取得江山之前,就大肆封赏功臣。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功臣们也能配合刘秀的圣旨。三公成了摆设,大司马也没了兵权。
最后,刘秀的儿子不同于刘邦要传位的刘盈,朱元璋要传位的孙子朱允炆那样孱弱。刘庄是个性格强悍,并且极具手腕之人,这也给了刘家江山最稳的一道保险。刘秀自然不需要去大肆屠杀功臣了。但是漫漫岁月,只有这三位帝王能够善待功臣,臣子们的环境还真是艰难。
有句话说得好,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相思意自然是皇恩浩荡咯。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32258.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