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武汉黄鹤楼的前世今生是怎样的?(图)
武汉黄鹤楼的前世今生是怎样的?
说起武汉,大家就一定会想到在武汉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黄鹤楼。武汉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城市,黄鹤楼也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改造。黄鹤楼是中国古代工匠在建筑事业上的伟大成就,以滔滔江汉和蛇山、龟山组合成了江、山、楼的美丽景色。对于黄鹤楼的前世今生有着非常多的故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自晋唐以后,历代文人墨客、王侯将相、英雄豪杰、庶民百姓,莫不争相登临黄鹤楼,留下了数不清的传说、诗文、楹联、绘画等,使黄鹤楼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黄鹤楼经历和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列重大事件:三国鏊兵、岳飞抗金、天王进城、辛亥首义、铁军北伐、武汉会战……承载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见证着武汉古往今来的发展史。
想当初,黄鹤楼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瞭望塔,直到唐开元年间,一个叫崔颢的诗人成全了黄鹤楼,反过来黄鹤楼又成就了一代诗人崔颢。
遥想1200多年前的深秋时节,薄暮时分,一个宦海沉浮终不得志怀才不遇的进士在此停下了匆匆的脚步。登高远眺,极目是奔腾不息的长江水,江面烟雾迷离,脚下雕梁画栋的黄鹤楼,秋风萧瑟,裹住诗人单薄的身躯,一股悲凉由心底而生,是宦海沉浮的悲苦,是漂泊不定的迷茫,还是难觅知音的寂寞,于是百感交集,挥笔写下绝世名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自崔颢以后,登临黄鹤楼的文人雅士不计其数,与其说是奔着黄鹤楼来,倒不如说是冲着崔颢而来,李白来过,白居易来过,陆游来过,岳飞来过,伟人毛泽东来过,都留下了墨宝,但名气都未能与崔颢比肩。
据说李白登黄鹤楼之时也诗性大发,正欲题诗,见到壁上崔颢的题诗,遂搁笔,并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故在崔颢所题诗壁的对面设下“搁笔亭”,以纪念这段佳话,正因为李白的谦逊,更加稳固了崔颢的霸主地位。其实真正与黄鹤楼最有机缘、诗缘的还属李白,在他留下的近百首山水名诗中,黄鹤楼诗占到十分之一多。被称作送别诗之祖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传颂度并不亚于崔颢的《黄鹤楼》。
俱往矣,斯人已去,黄鹤楼犹在,只是换了人间。今天登临黄鹤楼,不斗酒,不吟诗,只是为了近距离看到它的全貌,只是为了感受凭栏远眺楚地的壮观美景。如今的黄鹤楼矗立于蛇山临江之顶,公园覆盖蛇山,被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占地40.3公顷,分布有鹅池、 南楼、白云阁、落梅轩、搁笔亭、跨鹤亭等大小景点80余个。“黄鹤楼传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虽是中秋,艳阳却很肆意,登楼渗出的一身臭汗在微风的吹拂下荡然无存,极目远眺,心胸豁然开朗,高楼林立的武汉三镇风光尽收眼底。武汉市政府有规定,黄鹤楼方圆几公里内不允许有高于它的建筑物存在,这使得黄鹤楼成为俯瞰武汉三镇全景的唯一去处。浩瀚的的长江水依旧滔滔不息,千帆过尽,百舸争流,川流不息的长江大桥雄伟壮观,一派繁忙的景象,对面龟山上的电视塔高耸入云,给现代化大都市输送着千变万化的讯息。
武汉三镇在新中国时期飞速迅猛发展,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飞跨龟蛇两山,是一条公路铁路两用大桥。大桥的通车形成完整的京广线,打通了中国南北交通的要津和命脉,为武汉的繁荣发展带来更多的商机。
旧时,一条大江把两岸人民割裂开来,交通工具只有简易的木筏小舟,就算故乡近在眼前,望着烟波浩渺的江水只有紧锁眉头,只能邀明月寄相思。如果李白穿越到现在,看到现代化的高科技产品,除了赋诗之外,肯定也会用相机或手机留下大好山河的壮丽美景。
如今的黄鹤楼,不仅仅是一座标志性建筑物,它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历史内涵在其中。它是一道风景,辉映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它是一部史书,记录着民族的坚韧与智慧;它是一座丰碑,镌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魂魄;它是一个标志,启迪着后人敢于超越;它更是一个传说,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32628.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