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诸葛亮出生于山东,为什么却成名于南阳卧龙岗(图)
诸葛亮出生于山东,为什么却成名于南阳卧龙岗
说到诸葛亮其实大家都知道他在三国时期的影响力真的是非凡的,而且在后世中影响力也是超大的,但是关于诸葛亮的争议也非常的大,话说诸葛去是出生在山东的,但是诸葛亮真正发光发亮是在蜀汉的,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这两地的距离还是非常的遥远的,这其中的奥秘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襄阳人不必编瞎话,言出有据。诸葛亮的确是齐鲁人,所以他虽是传经、官宦世家,却自比管仲乐毅,精通齐鲁兵、法、阴阳、墨工。
《隆中对》只是诸葛亮成名的开始,是他由荆州清流青年士人领袖成为政治新星的转折点。他之所以成名于“南阳卧龙岗”,自然是因为襄阳为“兵家必争之地”
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地,尚文重武,“铁打的襄阳”、“天下腰脊”要对得起身后的江汉平原、三湘大地、税赋吴越江南。襄阳得失系天下安危,必须延纳、善待四方豪杰之士;同时也能吸引英雄的目光,能停留他们的脚步,成就他们一番功业!
荆山是历代楚君的祖地,也是荆州、楚国名之所出;枣阳是刘秀的故乡,大洪山是绿林军的家园;宋玉、杜甫、孟浩然、皮日休、米芾是襄阳的人文,刘表、羊枯、杜预、刘弘、恒温、萧衍、尉迟恭、岳飞、李自成等皆据襄阳。每逢改朝换代,襄阳人的血性就飙出来了:有种你给老子下马乘舟来战,不然老子一换马杀到你老窝!
楚文化发源地,东汉龙兴之地,卧龙伏凤不很正常吗?借用《三国演义》,可以说形象点儿:
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其父……早卒;亮从其叔玄。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所居之地有一岗,名卧龙岗,因自号卧龙先生。
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岗枕流水……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襄阳成就了诸葛亮,《隆中对》实际是“荆州中心论”。细究诸葛亮成名于“南阳卧龙岗”的原因,不外如下五条,可谓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但都不励志,甚至有点儿反时下鸡汤,却道尽玄机:风云际会,时势造英雄
1.出身传经世家,妥妥的官二代,还三岁丧母八岁丧父
先祖诸葛丰以“明经为郡文学”、刚正不阿,累官至司隶校尉、光禄大夫。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曾任豫章太守,都副厅级以上高干哦。这种出身搁汉朝除非太傻,基本能混个处级且直线上升。
但父母早亡对诸葛亮成长很重要,父母溺爱易成纨绔子弟,故早熟且发愤苦读;姊妹五人靠叔父收养,饱受逃难流离之苦,亲见曹操徐州屠城泗水为之不流,亲历叔父太守职位被曹操矫诏而夺,自然生出匡扶天下之志。《梁父吟》本齐鲁葬歌,高亢而悲凉,时常高歌汉江畔,长啸东峦里,抱膝松林间,思乡乎,念亲乎,入世乎?
2.有两个姐姐嫁入豪门,加上与荆州老板刘表有世交,成了三保险
大姊嫁与蒯越、蒯良之弟太守蒯祺,那可是荆州权力中枢哦。小姊嫁与庞德公之子庞倦民,这样不仅能得到庞德公的言传身教、司马徽的播名造势,还与习家成了亲戚,那是因为庞统之弟庞林娶了习氏哦。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庞德公一评品,司马徽到处讲,徐庶再一吹,不就成名了吗?
3.进了名牌大学,与日后的总裁们有私交
北方战乱不休而襄阳治,兖豫关陇等中原士宦齐聚襄阳“冠盖里”和襄宜一带,大儒邯郸淳、隗禧,古文经学的宋忠、篡母凯、颖容,书法家梁鸪,音乐家杜夔,甚至建安七子之王粲,到学业堂任个博导、教授、聚众授徒,偶尔办个讲座,荆州学派可谓当时中国的太学和学术高地哟,诸葛亮在那儿可是深造了两年的。
而且,刘琦、庞统、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可是同学兼好基友,吹牛打屁都在探讨应时之术哦。在《又与群下教》中,老诸写道:“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教诲”,不是我瞎吹吧?
4.关键是沽名钓誉,还娶了个“丑”媳妇儿
荆州贵戚跑进深山去种地,姐姐不管他吗?刘表会让他饿死吗?不就学“商山四皓”博取贤名嘛,司马徽、徐庶一煽乎,刘备等天下英雄能不玩命地找呀? 似退实进,因为他让“高爽开列”的黄承彦“抢女婿”成功了,成了刘表、蔡瑁的侄女媳。这可不得了,蹿个亲戚就能把天下诸侯动向、荆州军机弄了个门儿清,待价而沽,只等愿者上钩了!
《孙子兵法》已失传很久了,但诸葛联吴时脱口而出“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乖乖,曹操才盗墓搞到手批注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从妻舅蔡瑁那儿借阅过手抄本,因曹蔡私交甚密。
5.建立自己的嫡系队伍
种完地看看书弹弹琴,农闲时可没闲着,四处结交荆州青年才俊。结果他出山后,庞统、庞林、习珍、习祯、马良、马谡、向充、向朗、杨虑、杨仪、杨颙等以他为龙头,悉数跟随先主入川,成了蜀汉干部中坚。
就在他殁后,习珍、向朗即向后主进言,立庙于汉中;而习氏后人习凿齿一生以彰显蜀汉正统,宣扬诸葛亮事功为己任。可以说,没有习凿齿,就没有后来的“尊蜀贬曹”和诸葛亮的不朽声名!
邓县北周省入襄阳县,隋开皇年间秦汉南阳郡南部归入襄阳郡,原南阳郡北部改称邓州,但宛县用了旧郡名“南阳”
襄阳县本楚文王时的北津戍,实原夲邓国南境。隋朝时南阳南部划入襄阳郡,这样襄阳坐拥南阳盆地、鄂西山地、随枣走廊,皆属秦汉南阳郡之地。南阳郡北部改称邓州(治于穰县),但废除宛县却更名“南阳”,留下后世穿凿附会的祸根!
因区划其后仍有变更,现河南省南阳市实由明南阳府演变而来,襄阳事实上兼并了南阳郡南部。襄阳自古就有“襄西无箭地”之谚语,还有“磨”字字谜:“一点一横仗,一撇到南阳,南阳两棵木子树,种在石头上”,说的就是城西万山外即“南阳”。下面以四图概括襄阳境土的扩大历程:
公元前272年始设南阳境时,南郡还没有“襄阳县”。其始设于西汉高帝年间。
建安十三年(诸葛亮出山的次年),曹操设襄阳郡时隆中还隶属于南阳郡邓县。
邓县北周已省入襄阳,隋朝割南阳南部入襄阳,襄阳实有原南郡北部、原南阳郡南部。唐时臼陵郡也并入襄州,南阳县属邓州,统由襄阳山南道、山南东道署理。
隋后南阳县在秦汉实叫宛县,把“躬耕于南阳”释为南阳县,实则偷换概念成“躬耕于宛”,因无任何“诸葛亮到过宛县”的原始史料,更无任何“诸葛亮出山前认识宛县谁”的史料,故元后虽于南阳敕建武侯祠,却空有“南阳卧龙岗”之名,把庙宇定为“躬耕地”史学不支持
有朋友会问了:你怎么以《三国演义》谈历史呢?“南阳卧龙岗”怎么跑到河南去了呢? 呵呵,原因只有一个,南宋时南阳县已降金,升为申州,至元朝再升一级成南阳府。(岳飞收复襄阳六郡并未达到南阳县,“岳飞手书《出师表》”系民国大盗袁世凯的爹购于江南文人之手。无聊文人加跋,实属画蛇添足、弄假成拙。此碑书法作品江南多有;贵阳还出现岳飞手书《出师表》长幅,经鉴定纸张为宋,且有宋皇帝藏印,但文物界公论无公认的岳飞真迹,无法比对,且皆无题跋。)
襄阳大战蒙元实属南人区,虽仍是路府,但元朝让南阳取代邓州成为南阳府治。元廷赖建武侯祠,把皇恩赏给了“南阳卧龙岗”。其本名七里岗,实系蜀人投奔降将黄权,在宛县搭的路祭武侯的草篷子“诸葛庐”旧址。元迹已毁,康熙朝才重修的,康熙也派钦差赵宏恩修缮隆中设施。至乾隆编修《大清一统志》时,将南阳相关条目全部勘定为传说。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话夲则更早,七史三虚,体现了民间汉人的铮铮铁骨和反抗精神,当然比元廷靠谱!纵观南阳发展史,其最辉煌时莫过两汉,皆依托江汉平原:方城内申邑、穰邑夲楚之北大门,故盐、铁已成规模经济,“秦徙天下不轨之人于南阳”则手工业、商业兴盛,至西汉终成一时都会;东汉就不用说了,得益于枣阳刘秀成就帝业,南阳郡成为“帝乡”。随着政治经济中心东迁、襄阳崛起、衣冠南迁,三湘、荆楚改道汉水、江夏,如今南阳不像襄阳,楚音、楚俗已荡然无存。
远亲不如近邻,加强南阳盆地襄阳、南阳的合作,结束无意义的民间口水,回归历史本来面目,对双方都利大于憋。武侯祠就是纪念地,隆中则是“诸葛亮故居”,这也是襄南双方谁也改变不了的行政行为。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33376.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