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一下:二战日本战机向下俯冲时解体了,这是为何?(图)
二战日本战机向下俯冲时解体了,这是为何?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空军,不得不说是非常厉害的。在当时,战争的初期,日本研制的“零”式战斗机可以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最先进的战斗机。对于那个时候的空战,多半是在空中绞斗,所以飞机的机动性已经转向性尤为的重要。然而当时的日本飞机在这方面是非常先进的。但是就在一次战斗中,当日本的飞机向下俯冲的时候,飞机却解体了,一直引以为傲的日本战机就这样解体了,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日本制造的武器自诩“十分精密”,但实际上经常问题频发。比如现在日本航空自卫队的战机,甚至出现过飞行中掉零件的情况。实际上,这也是日本武器的一贯特点:看上去精雕细琢,实际上问题多多,从二战开始就是如此了。
二战时日本最为有名的战机莫过于零式(或者直接简称为零战),到今天为止,日本人对此款战机的称赞仍然颇多,什么“杰作机”、“太平洋战争决战兵器”等等头衔都放在这种飞机的头上。对于日本人来说,这款战机堪称“精神图腾”。但实际上,零战的神话也仅仅是个神话而已,其实这是一款设计得很糟糕的飞机。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1940年和1941年,零战发生过两次恶性的空中解体事故,2名拥有数千小时飞行经验的老飞丧命。两则事故的共同点,在化为铝片之前,飞行员均驾驶战机进行加速俯冲。根据对飞机残片的勘察,以及对战机飞行员的访问调查(有几名飞行员在解体前改出俯冲,驾驶着快要散架的飞机勉强着陆),日方确定了事故的原因:首先是高速俯冲引起了严重震颤,而脆弱的机体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震颤最终散架了。
这实际上都是飞机原始设计中的问题:前者涉及到空气动力学的测试,后者则是日本人设计思路造成的恶果。日军在新装备的战技指标中,要求在缺乏大马力发动机的情况下,让战机具备高机动性、高速、超远航程和强大火力。为了完成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日本设计师只能对飞机进行极端的减重处理,以牺牲牢固性和防护性为代价完成军方的要求。如此一来,看上去张牙舞爪的零战其实就是个脆弱的“纸片机”。
面对事故,日本人拿出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首先在飞机的副翼聊胜于无地加装配重锤,以降低震颤,二方面告诫飞行员控制俯冲速度。日本飞行员就驾驶着这样的飞机走上了搏杀的战场。
零战在1940年到1942年的许多战绩,其实打的主要是一些和它存在代差的老式机。比如俄国的伊系列,英国的水牛式等等,这就好比拿四代机打三代机一样,打得赢也在意料之中。另外,利用零战的高机动性(近距离格斗能力强),日本飞行员在太平洋战争初期也击落了一些P40式和F4野猫式。但当美军飞行员彻底摸透了日军的战术后,日本人的好运就到头了。1943年年底,随着F6F地狱猫式和F4U式战机的服役,零战彻底沦为了空中靶标。
在空战中,零战最受到飞行员诟病的一点就是脆弱的防护性:加速俯冲都能空中解体的飞机还能扛住敌人的枪弹?为了减重,零战没有自封闭油箱、没有防护钢板和防弹玻璃,可以认为防护性是零。经常只要被子弹打中,就会凌空炸成碎片,这也是导致日军有经验飞行员损失过大的原因。
而美国飞机皮糙肉厚,哪怕一时战术失误挨上了一梭子,一般也能挺过去,挽救了不少飞行员的生命。美国人从1943年开始抓住了零战脆弱的特点,甚至大量配发燃烧弹,专门用来引燃打爆无防护的日本飞机,效果极佳。一批批的日本飞行员就这样在空中变成了火炬。战后,幸存下来的愤怒的飞行员甚至提着武士刀找到零战的主设计师堀越二郎,称要为被他害死的人报仇。但设计师本人也是满脸无辜:“我要不这么设计,日本军队就会把我给撕了,我也很无奈……”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33398.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