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谈一下:苗族的传统建筑吊脚楼是怎样的?怎样的一种结构?(图)
苗族的传统建筑吊脚楼是怎样的?怎样的一种结构?
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地,每一个民族都有这每一个民族的特色文化,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习俗、每个民族的建筑物也同样拥有着自己的特色。我国苗族的吊脚楼是属于一种传统民居。那么,大家对于苗族的吊脚楼了解还是不了解呢?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
苗族吊脚楼的简介
苗族吊脚楼是苗族的一种传统建筑,同时也是我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它一般都是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苗族吊脚楼均分为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架空,上层宽大,工艺复杂,做工精细。下层随地而建,很不规则。
现代建筑学家认为,苗族吊脚楼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苗族吊脚楼的结构
吊脚木楼的地基必须是把斜坡挖成上下两层;每层进深各为6尺多,各层面积约100平方米。上下两层相差约4尺多,层与层之间的山壁和外层山体用石头砌成保坎。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特点。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每排房柱5至7根不等,在柱子之间用瓜或枋穿连,组成牢固的网络结构。中柱一定要用枫木,因为枫树是苗族的生命图腾树,是象征祖先灵魂的圣树。
吊脚楼一般以三间四立帖或三间两偏厦为基础,一般分为三层,底层都用作家畜和家禽的栏圈,以及用来搁置农具杂物等东西。中层住人,正中间为堂屋,堂屋两侧的立帖要加柱,楼板加厚;因为这是家庭的主要活动空间,也是宴会宾客笙歌舞蹈的场所。有少数人家在正对大门的板壁上安放有祖宗圣灵的神龛。神圣的家庭祭祖活动就在堂屋进行,一般情况下,左右侧房作为卧室和客房。三楼多用半存放粮食和种子,是一家人的仓库;如果人口多,也装隔出住人的卧室。厨房安置在偏厦里。建筑的空间分割组合,以祖宗圣灵神龛所在的房间为核心,再向外延伸辐射。家庭成员在这样的空间组合下生活,无形中便被祖宗圣灵所在的堂屋的空间引力所凝聚,从而为家庭的团结增强了亲和力。祖先崇拜的苗族传统宗教,在吊脚楼的民居建筑上被充分完美的体现出来了。
苗族吊脚楼的特点
苗族的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米。屋顶除少数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青瓦,平顺严密,大方整齐。
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还搭了一两个“偏厦”。每排木柱一般9根,即五柱四瓜。每幢木楼,一般分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成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住人的一层,旁有木梯与楼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约1米宽。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间则隔为二三小间为卧室或厨房。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有的苗家还在侧间设有火坑,冬天就在这烧火取暖。中堂前有大门,门是两扇,两边各有一窗。中堂的前檐下,都装有靠背栏杆,称“美人靠”。
苗族吊脚楼属于苗族特有的建筑形式,是在山地条件下极具特色的创造,这些充满民族文化气息的传统建筑,为苗族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激情动力。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33610.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