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各朝代科举制度规则介绍(图)

散文社2022-10-09 07:52:45468

各朝代科举制度规则介绍

科举制度对于很多古代百姓来说,可能是他们唯一能够改变整个家族命运的机会。以前只有帝王家庭,皇室贵族的小孩才有机会读书写字,成为国家的官员。直到科举制度的出现,才让百姓们看到一丝能够当官的曙光,所以民间读书的氛围也是日益高涨。科举制的出现是中央和百姓之间双赢的政策,但并不是每个朝代的科举都能做到真正的公平。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各个朝代科举制的演变史,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解密:各朝代科举制度规则介绍(图)  第1张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古代需要人才,现今社会也需要人才。这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掘和启用人才,现代社会有相当完善公平的考试录用机制,说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今天的考试制度的前身,古代的科举制度,想必大家都有了解,那么如果你是古代的一个读书人或者普通人家的子弟,你会参加科举考试吗?又或者说,你会参加哪个朝代的科举考试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了解下科举制度的前身今世。

首先说,科举制度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大体现,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最初,中国的官位是世袭的,所以也可以说官职是被上层的王公贵族垄断的,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就直接决定了他的政治地位,普通人想跻身官场其中难度是很巨大的,从西汉之后到魏晋时代分别实行的征辟制,九品中正制是给普通人提供了做官的一条途径,显然易见这两种制度缺陷也是很明显的,上层的权贵控制着标准和把持评定,因此普通人想入仕途的途径依然很窄小。

这就让有才能的普通人,即使才华出众也只能从基层干起,而世族无能平庸子弟二十岁就能登殿入阁,官位分配的权力也被世族大家完全垄断,在这样的背景下,科举制度在隋唐应用而生,起于隋,盛于唐,不过这时的科举制度也只是草创阶段,有很多东西都不完善,但是科举制度的出现已经限制了既得利益集团,排除了权力因素的干扰,很大程度的算的上公平,为什么会这样说。

解密:各朝代科举制度规则介绍(图)  第2张

唐朝的科举制度,不简简单单只是你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后就能入仕途做官,唐朝科举还是摸索阶段,所以就没有后代那么严格完善,虽然你只用参加一次考试,但是考官在评阅试卷的时候需要参考你平时的文章,名声以及家庭出生等等,也就是除了你笔试完还要看你的综合能力,这样就会被考官个人的主观因素影响很大。

而且唐朝的时候考试试卷卷头是不会糊名的,直到武则天当政时,才被改掉一直沿用至今。唐科举制度看上去整个过程是很严密的,实际这只是一个花架子,上面说了,一个考生能否被录用除了参加唯一的笔试,如果过了笔试要获得官职就还要参加吏部组织的录用考试,另外还得谋求权贵名士的举荐,所以这里面主观因素太大,水太深,到了后代宋朝,吸取唐朝经验,制度也严格了不少。

比如考生试卷,除了糊名外,还有专门人员为了防止考生在考卷上作弊,会用红笔重新抄写考试试卷,然后经过专门校对人员校对,最后呈考官评阅,待选定较好的文章后,再调出考生自己的试卷,当众开验,当众放榜,为确保无误,还会在放榜后将各地的试卷交由礼部复查。以及临考时,皇帝才会任命监考官员,并且一旦被任命为监考,考官就会被锁在贡院里,这项制度被称为锁院制,所以宋朝的种种改进,使得科举制度更加公平,从效果上看也基本上扭转了唐朝读书人行卷贿赂,依附权贵的恶习。

解密:各朝代科举制度规则介绍(图)  第3张

到了明清时期,也就是我们现在常在媒体影视中常见的科举,这时期科举制度,高度完善,程序完备,制度森严,在社会上影响深广,而明清时期一个普通人要想获得功名,就得通过六个阶段,从童试,科试,乡试,会试,殿试到朝考,如果六轮考试全考过,那么恭喜你,你的人生就算是端上了铁饭碗。不过一次考不过的也不用气馁,从宋之后,就已经取消了考完笔试,还要参加吏部官员的录用考试。

因此,在这个时期,如果考上举人,就可以直接的到吏部注册,申请官职,但是分配给举人的职位很少,所以你如果考完举人不想参加后面的考试,恰好你长的还不错,气质什么的都符合,那么就可以去参加吏部面试去获得低级官职了。在往下还有一定比例的秀才也是可以进入官场的,当然都是一些很低级的虚职,这主要是考虑有些年龄大的人考了一辈子还只是个秀才,就由当地两三年推荐上一批,比如写聊斋的蒲松龄就是,考了几十年的科举,到老了也混的一官半职,就是通过这种方式。

到了今天,综合能力更加突显一个人在社会的适应性,但是今天一些重要的考试还是普通人最公平的路径。只是现代社会的机会更多,提供的平台也更多,不为名利解决生活还是有很多种方式方法,而古代的先人们,为了科举,酿成人寰悲剧是一幕接一幕,有头悬梁,锥刺股,穷尽一生来读书的,读的头脑婚胀,未老先衰的,生病猝死的等等,这和当时科举考试的一系列运作和保障有直接的关系。

解密:各朝代科举制度规则介绍(图)  第4张

举个例子,考生接受兵卒验身检查夹带时,左手拿笔砚,右手拿自己的衣服,几乎赤裸着排着队等候检查,如果遇到寒暑就可想而知了,诸如此类的有很多,所以古代参加科举考试不仅仅是比拼知识,更是心智,身体的比拼,恶劣的考场环境,不确定的考场因素是难以诉说的,据史料记载,光绪十一年,浙江乡试第二场的考试中,不忍考场的巨大压力,一考生用小刀划破自己的小腹自杀,光绪壬寅科浙江乡试中,考生死者三人,一人死于蛇,一人以烛签自刺,一人自碎其睾丸,可想而知,多么大压力和苦楚,才能让后两位选择如此痛苦的死法啊。

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放在古代科举来说就是“一考定终身,悲喜两重天”。考中不必细说,落榜者不仅面临从头再来的问题,还会受到社会的鄙视,要是一辈子都没考中那么人的一生也就结束了,现在笔者想想,现如今我们多幸运。科举制度一直以来饱受诟病,如果深入寻找根源,无外乎就这三宗罪,程序误人,权力舞弊,以及助推官本位思潮。这并非它创立之初的本意,但是在中国的环境下,这是必然会衍生出的,因为哪项制度能摆脱这些问题呢?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33802.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随机文章

猜你还喜欢这些...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