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汉朝时期所谓的“不借”是什么东西?究竟是有什么东西不可借人?(图)
汉朝时期所谓的“不借”是什么东西?究竟是有什么东西不可借人?
在原来的农村经常会说到一句话:“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这里的鞋,大概读为“孩”,武汉话更押韵些)。关于这句话的后半句,解释起来说法比较多,其中有一种,是说以前农民所穿的鞋大多比较普通,无非就是一些布鞋、麻鞋,样式很简单,成本也不高,自己就能做。除非是一些懒汉懒得做,否则家家都有,根本用不着找人借。
其实在汉代,也有一种东西俗称“不借”,而且也和鞋子有关。
先卖个关子,说说汉代的鞋吧。要说起来呢,汉代人也蛮可怜的,鞋的样式加起来也没多少,跟今天没法儿比,那时候的鞋子大致可以分为履、舄[xì]、靴、麤[cū]这么四大类。
履,就是成语郑人买履的那个履,是汉代最常见的一种鞋,而且也是正式场合所穿的。大臣们上朝路上穿履,进朝堂之前,得把剑解下来,把履脱掉,只穿袜子。个别功劳大或者权势盛的,才可以免去脱履解剑的麻烦。汉代历史上第一个剑履上殿的是功臣之首的萧何,再后来,剑履上殿几乎成了权臣的标配,像跋扈将军梁冀啊、董卓啊、曹操啊,都享受过这个待遇。
汉代人穿上履的样子,可以参考一下秦俑坑出土陶俑上的造型,因为秦汉没什么差异。下图就是各式各样的履,基本造型一致,鞋帮都不深,履头略微翘起,两侧有纽鼻,用于穿细绳,将履固定在脚上,防止跑着跑着履掉了。
此外,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还发现了四双保存至今的履,鞋面均为丝质,鞋底为麻线编织而成。可以看出,其基本形制和秦俑所穿的差不多,只是没有纽鼻和鞋带。当然,穿丝履的女性贵族并不需要去疾行快跑,也就无需专门加固一下了。
舄[xì],简单说就是厚底鞋。根据古代文献的解释,舄的底部用的是木质的材料。日本人在朝鲜平壤南井里发掘了一座东汉时期乐浪郡的墓葬,里面出土有舄的实物。这件舄的主体结构是皮革的,鞋底为木质,而且挖出了槽,可能原先还填充有某种比较软的材料。跟文献所记载的恰好相符合。
靴为高筒式,本非中原产物,是北方胡人为了骑马便捷而制作出来的。后来随着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代表的文化融合,胡服、靴子也被引进。 不过,在秦汉时期,靴子的使用并不普及,哪怕在军队里,普通的步兵或者车兵也是选择穿履,只有骑兵才穿靴子。下图中,牵马的秦代骑兵俑,脚上所穿的就是长筒靴。
最后来说这个麤[cū],其实麤的基本含义跟粗相通,但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草鞋、麻鞋。我们要说的不借,就是这个东西。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的汉代居延遗址,还真的发掘出了麻鞋的实物。也就是下图所示的,跟近现代的麻鞋几乎完全一样。
无论是用麻还是稻草来制作,麤的成本都很低,比前面所说的履、舄、靴都要低很多。因此,有些古人在解释“不借”的含义时,认为这正是由于它制作太简易,根本不需要找人去借,因此得名。
此外,还有些研究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在当时借与惜是相通的,不借意思为不惜,也就是说,因为它太容易获得,所以穿起来也不用多么吝惜。
不借也罢、不惜也罢,可以确定的是,麤的价值是相当低的,普通人家应当都可以随便制作。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就会想到东汉末年刘备曾经贩卖草席草鞋的事儿了,在影视剧中以及绘画作品里,也是这样表现的。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草鞋连借都不用借,刘备卖给谁呢??
这可能是一个误会,在《三国志·先主传》中说的很清楚——“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原来人家贩卖的是履,而不是普通草鞋啊。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35060.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