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道:八小时工作制是怎么来的?如何看待996?(图)
八小时工作制是怎么来的?如何看待996?
长期以来,其实有很多工作单位并没有按照一般实行的“八小时工作制”来制定员工的工作时间,“996”比比皆是,甚至还有比996工作时间更长的工作,但是面对这样的工作制度,用人方和员工却是完全不同的态度。但是关于工作时间这个问题,如果真的了解了八小时工作制的来历,或许会对996有不一样的看法,但是不知道,这对于那些“老板”们能否有什么作用呢?
“996”工作制要求下的工作时长已经严重超出《劳动法》对工时的规定。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天的工作时间为8小时;如果是不定时工作制的,每周工作时间为40个小时。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不过大家知道,“一天八小时”的工作制方案,当初是怎么提出来的吗?答案,隐藏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之中。
十八世纪后期,当公司开始最大化提高工厂产量时,让工厂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时运转不停成了关键。当然,为了提高效率,人们就得工作得更多。工人们被强迫生产14个小时,有些甚至要18个小时,基本上就是一部肉体机器。
如此超长的工作时间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很快,大规模的工人罢工运动爆发了。与此同时,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制问题。他的口号是“八小时工作,八小时消遣,八小时睡觉”。
1933年,美国率先将全国标准工作时间改为每周40小时。受此鼓舞,国际劳工组织1935年出台的47号公约规定每天工作时间不能超过8小时,每周不能超过40小时。
而世界上最早引进这种工作制度的工厂是福特汽车公司。福特公司不但严格遵守八小时工作制,甚至严令禁止工人们超时工作以换取加班费。老板亨利·福特甚至数次在厂区发表演讲,要求工人们“有时间多陪陪老婆孩子,做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
让工人少做工,却发高工资,这不是傻吗?当然不是。在这个“慈善举动”的背后,隐藏着福特作为企业家的精明算计:福特公司当时正处于从手工作坊式制作向流水线大生产的转型阶段。
这个转型意味着工厂对工人的要求发生了质变——在流水线上,每个工人必须高度集中精力,不断完成重复动作。这个工作是相当累人而且容不得半点马虎的,一旦有一个环节的工人因为劳累过度而出了差池,很可能意味着当天的所有产品都将报废,这个损失,靠多剥削一点工人加班时间可是补不回来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福特有什么办法能让工人集中精力呢?当然是主动要求他们严格遵守休息时间,以期上班时能减少差错。让许多公司吃惊的是,随着工作小时数减少,同样的工人,他们的生产力却大幅度地提高了,而福特公司的利润率也在两年间得到巨幅的增长。
这就促使其他公司也采用这种更短的八小时工作制作为员工的工作标准。应该说,在大工业的环境下,8小时工作制是一个科学合理的工时标准,它充分考虑到人的正常体能和精力,既调动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又照顾到了工人自身的权益。
对于工厂而言,让它的工人工作在制式化流水线上,按“8小时”的标准进行制式化的工作、生活、休息,这当然称得上是一个很人性化的设计。所以,这就是实施8小时工作制的原因。并不是什么科学或者其他的缘由,仅仅只是一个世纪以来为了提高工厂效率而采用的古老标准。
那么,在如今创造型经济中,每天工作多少个小时最合适呢?事实上,纠结于工作多长时间并没有价值,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借著名作家托尼·施瓦茨的一句话:“管理好你的能量,而不是你的时间”,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人精力上面。
我们大多数人很容易忘记的一件事情就是:作为人类,我们和机器是非常不同的。有效率的工作日,才是真正尊重人类本性的。基本上来说,人类的思维能在任何任务中集中90-120分钟。之后,我们需要20-30分钟的休息重新获得能量,在接下来的任务中才会有更好的表现。
所以,与其去想“每天工作多少个小时合适”,不如将工作日拆分为90分钟的工作窗,思考“能够在90分钟里做好什么”。当然我们会按照天、星期或月份来做规划。如此一来,我们每天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高效。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35077.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