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代人是如何判断胎儿性别的?(图)
古代人是如何判断胎儿性别的?
说到怀孕这个事情,十月怀胎,前后加起来将近十个月,对于这个即将要降临到精彩世界的宝宝是男是女,相信很多爸爸妈妈都是非常好奇的了。现在我们可以用各种高科技手段来看是男是女了,不过对于古代人来说,没有这些仪器那么是如何来判断是男孩还是女孩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抛开伦理方面不谈,毕竟这样的批判的文章已经非常多了,基于古代医术不发达,人们又迫切想知道性别的情况下,古人又是如何预测胎儿性别的,这些个方法究竟准确与否?
其实到今天,民间仍然有些关于预测男女的方法,例如下面这些,估计每个怀过孩子的妈妈们或多或少都会听过一两个:
(1)母亲表情严肃,会生男孩;表情和蔼,会生女孩。(2)肚子两旁宽大,会生女孩;中间凸出,会生男孩。(3)母亲的饮食若有改变,会生男孩;没有改变,会生女孩。(4)踢母亲肚子右侧的胎儿是男孩,踢左侧的是女孩。(5)母亲想吃甜食(一说辣),会生女孩;喜吃酸食,可能生男孩。(6)母亲肚子内的胎儿相对经常动,是女孩;反之,为男孩。(7)妻子主权的家庭,会生男孩;丈夫主权的家庭,会生女孩:(8)反应轻微的,会生女孩;严重的会生男孩。(9)母亲的性格温柔,会生女孩;暴急的,会生男孩。(10)母亲常吃肉,会生女孩;常吃青菜,会生男孩。(11)腹部渐渐隆起之后,肚脐较为突出的,会生男孩。(12)手的汗毛或眉毛变淡,会生男孩;不变的会生女孩:(13)胎动瞬间反应剧烈,是男孩;肚子会疼痛,是女孩。(14)脸上生出黑斑、雀斑,不易上妆时,会生男。(15)母亲的肚子下垂隆起,会生男;胃部附近隆起会生女。(16)母亲的人中凹陷较深会生男孩,不太深则生女孩。 (17)第一胎宝宝的大腿上若有一条横纹,下一胎生男孩的概率大;若有两条横纹,下一胎生女孩的概率大。 (18)第一胎若为男孩,在1~2年内怀孕,第二胎也会生男孩;若隔了4~5年,生女孩的概率大。
至于是否可信,各位妈妈们可以对比一下,准确率可能并不怎么高。
成书于宋元时代的古代说书《武王伐纣平话(中)》有这样的内容:
“有一日,妲己奏日:‘子(梓)童辨得孕妇腹中,是男是女。’王曰:‘如何知之?’妲己曰:‘恐王不信,试将数个孕身妇人,臣妾辨之。’王曰:‘依卿所奏。’便宣到百个孕妇人至殿下。纣王问妲己日:‘那个是男?那个是女?’妲己遂叫一妇女来,令坐,复起。妲己奏曰:‘坐中先抬左足者是男,先抬右足者是女。’”
典籍有纣王剖孕妇一说,时间甚早。《墨子·明鬼下》:“昔者殷王纣……焚炙无罪,刳剔孕妇。”古文《尚书·泰誓上》:“焚炙忠良,刳剔孕妇。”孔安国传:“怀子之妇,刳剔视之。”即视胎儿性别。《白虎通·礼乐》、《淮南子·道应训》多种书都叙此,却都没有交代先如何判断胎儿性别。纣王这一罪恶,却曲折地说明,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了某种判断依据的说法,也许就是所谓的“男左女右”。
它一直在民间流传,到了《武王伐纣平话》的时代,民间作家加以采用,让读者和听众增广见识,增强书的内容的新颖。书中不涉及男左女右说法的原因,也未叙验证,显然是作家自己也不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和是否可靠。讲唱文学自然推助了这一说法的流传。
早在《诗经》中即有孕妇梦见熊则生男,梦见蛇则生女的记载:“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通过孕妇脉象、面相、行为等来诊断性别,是传统中医学的基本做法。晋人王叔和所撰《脉经》提出,胎儿的身体性质会影响母体的状态,因此通过诊疗孕妇脉证可推测胎儿身体特征。认为左手脉属阳,右手脉属阴,因此孕妇脉象“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左右手俱沉实,猥生二男;左右手俱浮大,猥生二女。”进一步通过尺脉脉相判断,则“尺脉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左右俱大产二子”。
隋代《诸病源候总论》提出通过观察胎儿父母行为来分辨胎儿性别的两种方法:一是从背后呼唤孕妇,如果妇人从左面回头则会生男孩,从右面回头则会生女孩;二是观察胎儿父亲的身体变化,“妇人妊娠,其夫左边乳房有核是男,右边乳房有核是女。”唐代医家孙思邈则在《脉经》基础上提出孕妇脉证频率也可分辨性别,左手脉搏频率较快则为男胎,右手脉搏频率较快则为女胎。
宋代医家在前代经验基础上深化和扩展了胎儿性别预测方法。如《察病指南》将隋人提出的乳房征兆从胎儿父亲转移到了母亲身上,认为孕妇乳腺发育过程中,“左乳先有核者为男,右乳先有核者为女”。
《察病指南》还指出,判断胎儿性别需要综合考虑孕妇的脉搏频率、性质和寸关尺三个部位的脉象,“左手尺脉浮洪者为男胎,右手尺脉沈实者为女胎”,“左手寸口脉浮大为怀男,右手寸口脉沈细为怀女”,“足太阳膀胱脉洪大是男孕,手太阴肺脉洪大是女孕”。其基本认识是,男女身体的阴阳性质不同,所以在母亲的脉相上会有所反映,医生手诊脉相为阳可判断为男胎,脉相为阴可判断为女胎。如果出现了“阴中见阳、阳中见阴”的状况,则依据男子内阳外阴、女子内阴外阳的原理,按照最为实质的脉相来判断。
宋代甚至确实有判断胎儿性别成功的案例,《医说》中便记载“士人陈尧遵妻病,众医以为劳伤”,但名医郝允认为是怀孕,而且诊得胎儿是男孩,之后果然得到验证。不过,生男生女原本就是几率各半的事情,这种情况只能说猜对了而已。
《淮南子·汜训论》中有这样一句话:“礼三十而娶。”高诱对此有一段详注文字:“三十而娶者,阴阳未分时,俱生于子。男从子数,左行三十年,立于巳。女从子数,右行二十年,亦立于巳,合夫妇。故圣人因是制礼,使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其男子自巳数,左行十,得寅,故人十月而生于寅。故男子数从寅起。女从已数,右行得申,亦十月而生于申:故女子数从申起。”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讲阴阳术数与得子男女扯到了一起。
古人认为相术为禀气成孕,阳盛为男,阴盛为女,生育的顺逆也可从母亲的形象气色中表现出来。右耳厚先生女,左耳厚先生男。腰细者生女。唇多纹者多生子,唇青齿白者多生女。另外,生育男女可看虎口的筋纹,左边青色到口者生男,右边青色到口者生女。右边三阴赤色者生女,掌心红润如水者生男,白而青者生女。
宋代时,人们已经想通过阴阳术数的方法来干预男女了。其过程就是规定男女那什么的时间来影响胎儿性别的形成,尤其讲究在“阳日阳时”受孕。认为月经结束后一、三、五日是受孕最佳日期,而且要选择时辰,求男胎应在半夜以后,求女胎则在半夜以前。因为“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从日中至夜半为死气”这类有关经绝后阳日阳时受孕利于生男的观点在唐宋医籍中多有记载,如《妇人大全良方》中《娠子论第二》便详细记述此法,并解释原因道:“妇人月信初止后,一日、三日、五日,值男女相旺相日,阳日阳时交合,有子多男。若男女禀受皆壮,则多子。一有怯懦,则少子。”
与“三月男女分”的认识相适应,孕后干预主要在初受孕到怀孕三个月这一早期时段,主要通过接触特殊物质来施加影响。即按照孕育之初胎儿“象形而变,未有定仪”的原理,让孕妇佩戴或接触与理想中的胎儿性别相类的物品。这类记载早已见于汉代《胎产书》,但汉时是男女并重的做法,到唐宋时则变成了以获得男孩为目的的“转女为男”之法。唐人《备急于金要方》记载,佩戴弓弦和雄黄,以及在产妇床下放置斧头,均有助于孕育男孩。《医心方》中有更多类似记述,如称:“有妊三月,尿雄鸡浴处”,“取石南草四株著席下”,“取五茄置床下”等学,均可生男。宋人在唐人基础上又有新的发挥,如张杲《医说》记“宫中秘法”就是“觉有孕未满月。以弓弩弦为带缚粳中,满三月解”。又如《妇人大全良方》称:“取夫发及手足甲,潜安卧席下,勿令知之。”
大体来说,宋人认为可对性别产生影响的物质共有四类:其一为杨柳、茄、石南草等与男性有关的植物;其二为雄鸡、雄鸭等雄性动物;其三为刀、斧、弓弦等男性专用器具;其四为雄黄。在宋人看来,雄黄和雌黄分别与男女性别相对应,“要男者,以雄黄半两衣中带之;要女者,以雌黄带之”。
另外,宋代还有“视井生男”的观念.即女性穿着丈夫服饰,早晨绕井观影,即可生男。如“陈成者,生十女,其妻绕井三匝,祝曰女为阴,男为阳,女多再,男多祥,锁井三日不汲,及期果生一男。”
与前述求子方式不同,视井求男的仪式中出现了祝语,更为接近巫术信仰,但在医家看来,井水对生男确有帮助,所以在诸多干预性别的内服药方中,都指明要用“井花水”服下。
孕后干预的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调整饮食来影响胎儿性别,如在孕妇怀孕第三个月时宋代医生建议孕妇服用雄鸡汤进行食补。较早出现的生男复方有“丹参圆”,效用以补肝养血为主,在唐代即用于孕妇妊娠初期“养胎并转女为男”,宋人也继续沿用。
宋代以后的关于性别干预的方法,基本都是以求子为主,可见在当时生子这种渴求有多么强烈。
然而,这些方法都没有太多科学依据,通过现代科学我们知道,胎儿性别就在精卵结合的一瞬间已经决定了,所谓的后天干预其实没有任何可能性。至于那些看男女的方法,说准的也大概率是碰上了,要说百分百准确,连最先进的B超恐怕都不能做到,只有在胎儿出生之后才能真的知晓。
我们是幸运的,没有这样的环境束缚,对于现在大多数家庭来说,生男生女都一样,都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虽说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地区仍然流传着求男的陋俗,但至少大环境上,我们已经摆脱了 这样的思想,而至于文章里说的判断男女的方法,就留给准爸准妈们娱乐一下吧!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35345.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