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蛮夷戎狄什么意思?(图)
蛮夷戎狄什么意思?
蛮夷戎狄是古人对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在春秋时期,各个文化经济发达的诸侯国会自称华夏,而把周边一些比较落后的小国、后者部落称为蛮夷戎狄。实际上这几个民族之间有着常年混居的历史,各族人之间的差别也没那么大,等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就都成了中华民族。还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所以不同方位居住的人民,也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诞生,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我们翻阅古籍会发现,蛮-夷-戎-狄、鞑靼等词语出现的频率很高。在很多今人的理解范畴内,这类词大都有着略微负面的含义。
但从历史本身来看,发明这些称呼的古人似乎并没有这层意思。相反,几个字的相关描述,全都是特点区域族群的生活状态。也就是说,字本身的面意义都是中立客观,带有情绪色彩的感情意义属于后人加上附会。
蛮-夷-戎-狄都具有特定的方向属性
比如在周朝的《礼记-王制》中就有出现: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中国戎夷,无妨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在这类较早版本的解释里,都对生活习俗的客观描述。周人之前还有殷商,通过对甲骨文的解读也会发现,命名四方族群的逻辑就是生活习俗。
环境气候因素 让南蛮在生产空间内遭遇更多其他生物
蛮这个字,在金文中的上半部分表示驯兽的缰绳,下半部分意为要求听话。也有人说,蛮字是舞蛇人的意思,描述南方地区有很多虫兽的现实状态和特定习俗。由于纬度低的地区的气温较高,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的发育。所以生活在当地的人群,就更容易和不同种类的生物发生密切联系。这样的情况一直维持到近现代,非常符合“蛮”字创造者的初衷。
商朝军队每年都会捕杀东方的夷人
夷这个字,根据《説文解字》的解释,意思是当地人善于用弓射猎。但是许慎应该没有见过早期甲骨文和金文的写法,这个字恰好是带有立场倾向色彩的。最早的夷假借“尸”代指夷,金文里的这个夷还被加上了绳索,意思是被中原捕获的东方外邦人。只是到了篆书的年代,因为转写时字形的流变让人们忘记绳索本意,这才有了许慎的背弓箭的人的解释。
回看商朝时,每年固定时间都会对周围方国和族群发动减丁战争。除了战争中直接杀伤,还会将活捉的成年人砍头。夷人这种叫法,可能来自当时中原地区的人对东方邻居的咒骂。
盾牌与戈 一直到先秦时代结束都象征着武力
戎字本身其实是1个盾和1个戈,最早应该是对武装的描述。因为西部族群高大好战,所以中原人才会给他们这个称号。戎本身是器物,进而引申出尚武风俗,这才成了民族描述。
与之类似,甲骨文里的戎字左边有个犬由旁,右边则是人字。意思是北方的牧猎民族带着猎犬的狩猎形象。
猎犬是北方猎手的必备助手
综上所述,蛮-夷-戎-狄和后来出现的鞑靼,都是对于其它族群生活状态的一种客观描述。本身不具有任何贬义,顶多算是中性词。就算夷字最早有歧视色彩,但是在后来的再诠释中,人们倾向于将它和其他三个字对齐。比起今日的很多不明所以者,可谓是睿智许多。
从现代people的定义来看,必备的基本要素是构成一个民族所应具备的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蛮-夷-戎-狄的描述顶多就是对共同经济生活,和不精确的共同地域。字的本意不涉及对语言和心理素质的讨论。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35646.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