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切尔诺贝利三勇士是哪三位?最后都活下来了吗?(图)
切尔诺贝利三勇士是哪三位?最后都活下来了吗?
20世纪,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在乌克兰边境地区城市普里皮亚季城镇旁边的核电站突然一声巨响,将整个小城中早已进入梦乡的居民们突然惊醒。而这一惊醒不仅仅只是惊醒了普里皮亚季这个小城镇,而是将整个世界都惊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这一刻足以载入史册,人类史上最惨烈的核灾难,将带给这座苏联模范城镇最致命一击。睡梦中的小城居民被巨响惊醒,窗外不远处,浓烟伴随着火焰,喷薄而出,让人不寒而栗。
爆炸起火的地方叫: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970年,为建造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苏联在附近建起一座新城镇,用于安置核电站建筑工人和员工,随后逐渐发展起来。灾难发生前,普里皮亚季人口达5万,每年还在不断增加,但普里皮亚季将和切尔诺贝利同生同死。
80年代,人们对核辐射还没有多大概念,即便苏联核专家,对于核辐射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也不敢妄下结论。因此,很多人是懈怠的,即便事故发生后,还认为切尔诺贝利只是小事故,只要把火扑灭就行了。
而切尔诺贝利核灾难,恰恰是由于这种长期的懈怠酿成的。核电站工作人员对危险认识不足,且操作不当,最终导致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大量放射性物质泄露。而苏联方面又极力掩饰灾难,事故发生后救援动作迟缓,导致大量人口没能及时疏散,暴露在核辐射之下。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有多惨烈?爆炸产生的辐射剂量,是广岛原子弹的400倍以上。爆炸发生后,203人被送往医院,其中31人因过量辐射,没多久便宣告死亡。虽然第一时间死亡人数不多,但核辐射最让人恐惧的是后续影响。据统计,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20年来,陆续有9万人受辐射死亡,数十万人患癌,大多数辐射致死者都来自普里皮亚季和清理废墟人员。这些人的处境比当场死亡更可怕,他们身体内的细胞是一点点死亡的,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很多人的精神受到极大摧残而自杀。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辐射最严重的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三国,但影响范围几乎覆盖整个欧洲大陆,超5亿人笼罩在核辐射阴云下,人心惶惶。不过,由于大部分西欧国家离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数千公里,因此虽然检测到的核辐射超标,但并未造成大伤亡。
欧洲之所以影响较小,除了距离远之外,更要感谢3个人,这3个人救了欧洲5亿人口,如果没有他们,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将会持续释放放射性物质,不但欧洲大陆核辐射越来越高,连欧洲水源都将被污染,那造成的后果将不可想象。
这三个人是:切尔诺贝利值班长鲍里斯·巴拉诺夫(Boris Baranov),2号涡轮间控制单元高级工程师瓦列里·别斯帕罗夫(Valeri Bezpalov)和2号反应堆高级机械工程师阿列克谢·阿纳年科(Alexei Ananenko)。
当时,4号反应堆爆炸后,堆芯温度急剧升高,加之堆芯上层被堆满了灭火材料,巨大的压力和高温,随时可能烧穿地板,渗透到地下室。而当时地下室灌满了水,一旦堆芯渗入将引发第二次规模更为庞大的爆炸,后果会比4号反应堆爆炸更加严重,不但会使空气中辐射量暴增,更会渗透到地下水源,一旦如此,整个欧洲超5亿人口都完了。
为防止二次爆炸,必须将地下室水抽出来,但谁都知道,地下室靠近辐射源头,几千公里外都能被核辐射到,更何况是近在咫尺的距离了。可以说,这是一项有去无回的任务,去的人就是传说中的死士。在此之前,靠近中心区的人员死伤大半,侥幸生还的日后也都患癌去世,受到辐射的几乎没几个人能生还。苏联虽然承诺会给予重金奖励,但没人敢冒这个风险,因为有命拿没命花。
但最终巴拉诺夫、别斯帕罗夫和阿纳年科三人勇敢站了出来,他们并非为了奖励,而是国家荣誉,因为知道必死无疑,当年的防护服还是很落后的,况且是要进入核辐射中心区,穿了防护服几乎等同于没穿。
但3人却创造了核灾难史上的奇迹,不但成功进入地下室,打开水阀,排空地下室里的水,而且还活着出来了。更为神奇的是,离辐射中心最近的3人竟然没有受到辐射影响,三人日后身体一直都很健康,除了巴拉诺夫2005年因心脏病去世外,别斯帕罗夫和阿纳年科二人至今仍然健康活着,身体没什么明显变化。
那些离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很远的人,很多都受到辐射死亡,最早一批靠近辐射中心的消防员,也大都牺牲,为何离最近的巴拉诺夫3人,反而幸存下来了呢?虽然至今科学界仍没有给出公认答案,但一些科学家认为,3人的结果再次证明,我们人类或许把核辐射想的太恐怖了,核辐射的影响可能并没有那么夸张。
比如科学家说核辐射的影响会持续上万年,但遭到原子弹袭击的日本广岛和长崎,这才过去70多年,就已经恢复了生机,又发展成为日本的重要城市。而比广岛、长崎辐射更为严重的切尔诺贝利,如今也才过去33年,动植物的检测虽然仍然含有放射性物质,但却生存的很好,而且切尔诺贝利即将要开放旅游了。这是否意味着,核辐射或者说核武器,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恐怖呢?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38002.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