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古代闹蝗灾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吃蝗虫?(图)
古代闹蝗灾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吃蝗虫?
在现代社会,蝗灾其实还是时有发生的,但是在古代蝗虫蝗灾却是可以给人民带来很大的灾害的一种生物,古代每次爆发蝗灾的时候,普通百姓都是最苦的,没有了粮食可以吃,所以就经常会发生一些吃树皮、吃草甚至是吃人的情况,可以说是非常严重的后果了。不过在现代人看来,蝗虫是一种可以吃的生物,为什么古人就没人去吃蝗虫呢?难道是因为古人并不知道蝗虫可以吃吗?
1.古人为什么不吃蝗虫
古人不吃蝗虫可不是因为它小,再小也是肉,饿极了连草皮树根都能吃。但吃是能吃,却不敢吃。
古代生产力低下,科学也不发达,太多事情不能解释,也就自然而然的幻想出了神灵。一两只蝗虫在他们眼里是虫子,若是扑天盖地的蝗虫,那就不是单纯的虫子了,是蝗神派来处罚凡人的使者。
所以一旦发生蝗灾,蝗虫过处颗粒无收,普通老百姓不但要挨饿肚子,精神上还要受到折磨——肯定是我们哪里做得不好,所以蝗神才会降世。不只是百姓,个别迷信的皇帝还要暗暗自责,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才会降下这种惩罚?说不定还要祭天或者下罪己诏什么的。
但也不是所有皇帝都这么愚昧,唐太宗李世民就不信这一套,他也和题主有同样的疑问,饿了为啥不吃蝗虫呢?这都是肉啊!百姓大惊失色的说这是蝗神,吃了要被降灾的!太宗抓起两只就丢到嘴里,活的!像贝爷一样嘎嘣嘎嘣的吃了,嗯,味道一般,可能炸一炸会更好吃。
他本以为自己示范过后百姓就敢吃了,谁知事情向另一个方向发展。百姓们当场就跪了,更加深信他是真龙天子,崇拜爱戴。至于吃蝗虫?还是不敢!皇帝老爷是天子,蝗神管不到他,所以吃了没事,咱们只是小老百姓,怎么敢跟蝗神对着干?
太宗收获一片名望,无奈的回宫去了。但因为他是这样的态度,唐朝是敢于治蝗灾的,在人工扑打法、壕堑掩埋法的基础上,利用飞虫扑火的习性,发明了一种更狠的办法:篝火诱杀法!
唐朝开元年间,爆发了席卷中原的大蝗灾,当时的宰相姚崇就采用了篝火诱杀法,很快遏制住本次大灾。到了宋代,更发明了“据虫除卵法”、“垦荒除蝗法”,这是防患于未然的先进理念,治灾困难,那就把源头扑灭。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能制止这样的灾难并且形成理论知识很不容易,所以说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勤劳智慧。
可能有些人还会想我们中国人这么能吃,怎么不直接把蝗虫吃绝种呢?这法那法的多麻烦。我只能说,“吃货拯救世界”只是个段子,真想靠“吃”治蝗灾是不现实的,相当可笑。
2.古人其实也吃蝗虫
其实古代老百姓在蝗灾的时候也是吃蝗虫的,不但吃,在没有冰箱等冷藏冷冻技术的条件下,古代老百姓甚至想出了把蝗虫晾晒成干的方法来吃蝗虫。
据史料记载,唐朝贞元元年(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
元朝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
由此可见,古代人在蝗灾爆发的时候也是会吃蝗虫的。
3.为什么还是未能解决蝗灾的问题
这就像纵横是一个180斤的小胖子,再能喝水还能把长江喝干吗?
蝗灾爆发的时候,场面极其壮观,史料的说法是遮天蔽日,来的时候汹涌澎湃势不可挡,这可能有点夸张,实际上他就是慢慢来,老百姓成天去抓蝗虫也是抓不过来的,毕竟古代的捕捉技术有限。
就像古代捕鱼,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鱼钩的,只能捕捉潜水中的鱼,随着炼铁技术的增强,一点点出现了鱼钩,这个时候钓鱼的鱼钩大部分有一个钩就不错了,鱼咬到之后脱钩的概率很高,这个时候就全凭钓鱼人的手法了。
现代的大部分鱼钩都是带“回头刺”的,鱼咬到后脱钩的概率就比较小了,这就是捕捉技术的进步。
也就是说在古代时期,捕捉蝗虫大多是依靠老百姓的体力来完成的,蝗虫本身属于能飞能跳的昆虫,反应速度也是相当敏捷了,想要抓住一两只还比较容易,想要大规模捕捉那是相当困难的。
按照能量转换定律来说(我瞎乱说的,我一个学文的哪懂这些),运动量增加必然要吃更多的食物,所以在饥荒的时候,大多数老百姓都是用最少的体力换取最大的能量来补充,有捉蝗虫那个力气,还不如躺在家里少运动一下了。
另一方面,蝗虫不是一种蔓延性的灾害,而是一种爆发性的,来的数量多,规模大,速度急,自然也就走的快,上面已经说到古代捕捉蝗虫技术不发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更来不及捕捉多少了。蝗虫能吃是不假,但是能进老百姓嘴里是相当费劲的。
比如最近网络上的吃货是馋丹麦的牡蛎,澳大利亚的野兔,美国河里的鲫鱼,也就看看,比如澳大利亚泛滥成灾的野兔已经超过一百亿,然而澳大利亚人秉承“怎么可以吃兔兔”的理念,压根就不吃,然而数量庞大的野兔已经对澳大利亚生态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政府为了捕捉野兔,就差点选择用原子弹来消灭兔子了。
但凡有点办法,古代老百姓也不会在蝗灾的时候宁愿吃人都不吃蝗虫。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38033.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