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武汉人为什么说不服周?为何已经流传两千多年?(图)
武汉人为什么说不服周?为何已经流传两千多年?
各地都有各地不同的方言,而对于同样的一个意思,每个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表达。在武汉,或许经常能听到有人说一句“不服周”,用方言说起来的时候似乎很多外地人都是不太能听得懂的,而且也不理解这句话中的“周”是什么意思?究竟武汉方言中的不服周到底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是不服周?这个周是一个人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不服周是什么意思
不服周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湖北人说话的特色词汇,据考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常用于不服气和不甘心的时候。
湖北人说话有自己的特色词汇和用语,在遇到不服气和不甘心的时候,习惯说一句“不服周”。比如“老子就是不服周”、“个板马,你不服周?”,这个“不服周”的词汇,出现在湖北多地方言中,据考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2.不服周的来历
老子就是“不服周”,是武汉人的口头禅。一句“不服周”,在武汉周边传了两千多年,说的是荆楚时期,楚国屡屡与周朝抗衡,并进入中原称霸,后更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人就是不服输。
现在流传下来的湖北话,湖北很多地区还是保留着“不服周”的俗语,意思是“不服气”,其来源就是楚王不服周天子。
回到古代历史上,西周初年,楚国弱小,被封为“子爵”,末等诸候,“臣服于周天子”,后经过一番筚路蓝缕的艰苦努力,终于雄据长江中游、汉水一带。西周末期王室危机四伏,北方戎狄猖獗,楚国也渐渐不服周朝统治,周楚之战频频发生。
《左传》等书记述与出土文物证明,周昭王16年(公元前985元),“南征伐楚,涉汉水,遇大兕。”周昭王19年,亲率六师南征荆楚,渡于汉水,楚人恶之,进献胶舟。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融化,船只解体,王与祭公溺水而死。楚军乘胜追击,周人“丧六师于汉水”,全军覆没。
楚王活着的时候不服周,死了也是不服周。楚王死后,营造陵墓,违规高配陪葬车辆。通过考古还是真发现了楚王不服周的证据,那就是楚王“不服周”违规高配车辆。据《逸礼·王度记》记载:“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它说明,在周朝,车乘制度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考古学家介绍,在楚王陪葬的1号车马坑中,有3驾马车为6匹马驾1车,说明墓主逾越礼制,不守“规矩”,属于“违规配车”。据此推断,随着周朝的衰弱和诸侯列国的强大,礼制已被打破。这也从侧面说明,熊家冢墓葬的主人是楚王。熊家冢发现的楚王车马阵,是真车真马,其年代甚至比秦始皇兵马俑早200多年。
3.不服周的历史起源
商朝自帝乙始,南阻楚国,北吓周国,至商末,商朝国力大衰,礼崩乐坏,周遂联盟楚国,共拒商朝,同时,周联络西北各部,准备伐商。
楚国在周国伐商之初,尚牵制商军,支援周,牧野之战后,楚国见到周的强大,渐渐中立,甚至支援商王,因此引起周的愤恨,埋下了千年的仇怨。
周得天下后,仅仅封楚国为子爵,对于楚,周始终怀恨在心,而对于周,楚国也始终若即若离。
其后数百年,周盛于北而楚兴于南,双方相安无事。
周昭王时,楚国基本并吞南方,频频用兵于南方周的属国,周王大怒,召集天下军队,大战于楚,最终,周朝联军败于汉水,周王溺毙。周败,不敢用兵于楚,于南方封申、邓、息三国专事抗楚,自此,周、楚相安。但是楚国已经开始“不服周”了。周朝东迁 ,国势衰败,楚国并吞申邓息三国,公然将战火烧到郑国边境,并自称为王,公然的不服周,欲取而代之,做中原诸国的领袖。
整个一个战国时期,大部分战争就是围绕楚国和秦国的纷争而展开。 战国之后,楚屈败于秦,至此周、楚之间近千年的积怨遂告完结,但是不服周,却被代代相传,保留至今。而对于秦,楚国仍然不服气,放出话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有楚怀王号令诸侯反抗暴秦、楚霸王项羽和刘邦的中原逐鹿,看来,楚国人从来是不肯服输的,就是不服周。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38554.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