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谈一下:为什么中国很少发生蝗灾?史书中有哪些记载?(图)
为什么中国很少发生蝗灾?史书中有哪些记载?
蝗灾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自然灾害了,漫天的蝗虫过境之后,几乎可以说是寸草不生,危害性极大,即便是现代社会,一旦遭遇大规模蝗灾也是很可怕的事情,更不要说古代人了。蝗灾不仅现代有,在古代也有很多,但是我国似乎很少遇到灾难性的蝗灾,这是为什么?我国古代历史上有没有一些关于蝗灾的记载?历史上发生过的蝗灾是什么样的?后来又是怎么消失的呢?
1.历史上记载的蝗灾
先秦古籍如《诗经》等多称蝗为螽(螽是蝗类的总名,还包括螽斯)或蝝,蝝是蝗的若虫(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幼虫称若虫)。战国后多称蝗。蝗和蝝都为害庄稼。古籍上最早记载蝗灾的是《春秋》记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冬,蝝生。"最早记载蝗虫的是《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行春令……则虫蝗为败。"及同书《审时篇》:"……得时之麻……如此者,不蝗。"《礼记·月令》也有"虫蝗为灾"的记载,不俱引。约在宋以后,蝝改称"蝻",合称蝗蝻,沿用至今。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除蝗疏》统计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蝗灾的次数,指出春秋294年中共发生蝝灾111次,按月分布如下:
月份(农历)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发生次数 2 3 19 20 31 20 12 1 0 0 3
以上的数字分布,非常合乎统计学上的常态分布规律。
表明蝗虫是在4至9月(农历)间最猖獗,徐光启说:"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相值也,故为害最广。"
徐光启的这个统计与1920年江苏省及浙江省昆虫局研究全国各地蝗虫的发生季节非常吻合,就飞蝗而言,各地以5~8月(阳历)为蝗患最紧要时期。
夏蝗以5月中至7月上旬最盛,秋蝗以8月上中旬为最盛。6、7两月是夏秋蝗灾并发的时期。
笔者对周尧《中国昆虫学史》附录历代蝗虫灾害登记表的重新统计结果,从公元前707年(鲁桓公十三年)至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止的2614年中,共发生蝗灾508次(该书印刷有误,统计为2618年,538次)。
《除蝗疏》对于蝗虫的发生与环境气候条件的关系有很科学的见闻之老农言,蝗初生如粟米,数日旋大如蝇。能跳跃群行,是名为蝻。又数日,即群飞,是名为蝗。所止之处,喙不停啮……又数日,孕子于地矣。地下之子,十八日复为蝻,蝻复为蝗,如是传生,祸之所以广也……蝗之所生,必于大泽之涯……必也骤涸之处……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
唐宋以后,纸张及印刷条件改善,蝗灾的记载便较详细,下面略举数例,以见一斑:
"(唐)贞元元年(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
"(宋)淳化三年(992年),六月甲申,飞蝗自东北来,蔽天,经西南而去。是夕大雨,蝗尽死。秋七月,许、汝、衮、单、沧、蔡、齐、贝八州蝗。""有蝗起东北,趋至西南,蔽空如云翳日……"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
"(明)成化二十一年,大旱,飞蝗兼至,人皆相食。流亡者大半,时饥民啸聚山林。太平县蝗虫飞,飞蔽天,禾穗树叶食之殆尽,民悉转壑。是年垣曲民流亡大半,聚啸山林。三月,平阳蝗。四月,河南蝗。七月顺天蝗。"
"(清)咸丰七年(1857年),春,昌平、唐山、望都、乐亭、平乡蝗,平谷蝻生,春无麦。青县蝻子生,抚宁、曲阳、元氏、清苑、无极大旱,蝗……武昌飞蝗蔽天。房县、枝江、松滋旱蝗,宜都有蝗长三寸余。秋,黄安、蕲水、黄冈、随州蝗;应山蝗,落地厚尺许,钟祥飞蝗蔽天,亘数十里……"
2.我国是如何治理蝗灾的
中国人古代是农业民族,自然对蝗灾恨之入骨,对于如何防蝗也是绞尽脑汁,自宋朝以后,对蝗灾有了较科学化的认知,并总结一些灭蝗的方法,如:鸣金驱赶法、捕击法、火烧法、沟坎深埋法、掘种法、以及趁清晨蝗翅露湿难飞用器具抄掠法等。明末清初有大量的防蝗书籍,陈芳生有《捕蝗考》,分“备荒事宜”和“前代捕蝗法”两部分,江苏泰州人彭寿山撰《留云阁捕蝗记》,浙江鄞县人陈仅撰《捕蝗汇编》,江苏无锡人顾彦撰《治蝗全法》分“土民治蝗法”、“官司治蝗法”、“前人称说”和“救荒事宜”四部分。
经典动画片《黑猫警长》中也出现过“灭蝗”的情节,动画片中展现地“螳螂灭蝗”也是一种可行的“生物防治”办法,所以在中国古代,螳螂属于“益虫”。
但,这些方法是不能根除蝗灾的,只能是“迎战”蝗灾,日本学者道家信道将中国治蝗史分为四期, 古代靠祈祷,中古开始有方法,近代方法不科学,现代是科学驱除法的年代。清代则属近代时期。
最常见的“迎战”方法是什么呢?自然是最简单的捕杀了,考虑到效率,大部分是用火攻或者驱赶家禽前去迎击,比如道光四年旱蝗, “官民协捕,且焚且瘗,寻有群鸦及虾蟆争食之,殆尽,禾苗获全。”
可是,蝗灾发生的根源是什么呢?,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有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的说法,一方面,干旱环境对蝗虫的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使得蝗虫大量繁殖;而另一方面,干旱使草地稀少,蝗虫生存空间变小且密集。当密度达临界点,血清素会引发蝗虫群聚,由独居绿色转群居褐色,集体迁徙寻求新的食物来源,这边造成的蝗灾。
中国古代“虫神庙”(传说刘猛将军能驱蝗,有求必应。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遇蝗灾时就到虫神庙中求蝗神接受人们的供品,不再吃他们的庄稼,或请刘猛将军施展威风,灭蝗虫)分布地点,基本反映了古代蝗灾分布地,可见较为干旱的北方地区居多。
20世纪开始,由于近代科学传入,中国科学家开始对蝗灾进行了更深刻的研究,而建国后,新政府为了保障人民利益,深入指导农业生产, 大规模的药剂防治蝗虫工作如火如荼展开,为了更全面弄清蝗灾发生规律,当时不少学者对蝗史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
1952年初,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马世骏接受了一项任务:解决困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蝗灾问题。他和他的团队们,通过实地考察、定点观察、室内试验、数据分析等方法,揭示了飞蝗爆发的主因是水、旱灾相间发生,次因是社会不稳定及贫穷落后;明确了飞蝗次生型的演变规律及其演变的机制;提出了 “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飞蝗治理策略与措施:一方面通过化学方法和生物防治降低蝗虫密度;另一方面改造飞蝗发生地,如修筑堤坝、控制水位等,通过综合防治,大范围的蝗虫灾害在中国大地基本得到防治。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大力治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蝗区大为缩小,蝗灾发生率也下降了很多。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一些地方生态环境的退化,加上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地方蝗灾死灰复燃。
也就是说,我国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蝗灾阴影,与“蝗虫”的斗争仍然在继续,2001年,政府在山东、河北、新疆三个重灾区,投资修建了三个现代化的治蝗机场(目前,最有效的灭杀蝗虫办法是用农用飞机喷洒农药,效果大,但成本也很高),现在每年基本在传统的黄泛区和草原地区仍然会有蝗灾,不过由于政府由能力应对,所以基本不会造成大量损失,所以城市居民很难从新闻看到相关报道,应该这压根不算个事儿了。可以认为,我国已经基本能控制危害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蝗灾了,蝗灾基本可以算绝迹了,已经无法对我们造成巨大损失。
3.靠吃真能解决蝗灾?
在塑料大棚里养殖蝗虫,要做好防护工作,最好在养殖基地的周边饲养一些鸡和鸭,它们会把逃逸出来的蝗虫捕食干净。在自然界,蝗虫也是有天敌的,蝗虫的天敌主要就是青蛙和鸟类。农田当中少量的蝗虫,并不会对庄稼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因此,蝗虫和蝗灾是两回事儿,靠吃的办法解决蝗灾,是现代人天真、浪漫的想法。
蝗灾作为一种灾害,现在已经消失了,但是,小范围的蝗灾依然有,即使是发生小范围的蝗灾,也不会形成灾害,因为我们现在有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蝗虫会造成粮食减产,但不会形成灾害,正如现在的水灾和旱灾一样,小范围内存在,但是不足以形成大的灾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们整个社会应对这些传统的灾害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因此,在21世纪的地球上,经济发达的地区,是不会出现蝗灾这样的传统的灾害的。
使用农药灭蝗,蝗虫会不会产生耐药性呢?蝗虫与细菌是不同的,细菌的繁殖速度非常快,生物的繁殖速度快,意味着进化速度就快,人们频繁地使用抗生素,细菌会变异,形成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但是,蝗虫、老鼠毕竟是多细胞动物,繁殖和变异的速度相对于细菌来说是非常缓慢的,只要人类合理使用杀虫剂、灭鼠药,昆虫和老鼠是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
现在没有蝗灾了,是因为农业科技进步的原因,与蝗虫是不是成为了一道美食无关。事实上,养殖蝗虫,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防止蝗虫逃逸。人类靠吃的办法,是解决不了蝗灾的,除非遇到了“白鸟数千万”、“野禽群飞蔽空”的情况,才能够依靠天然的食物链的办法解决蝗灾。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38781.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