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汉武帝一句话导致后世子孙被劝禅让,其实刘彻早已看穿帝王称霸的规律(图)
汉武帝一句话导致后世子孙被劝禅让,其实刘彻早已看穿帝王称霸的规律
要说中国历史上成就最高、被认可度最高的皇帝,那汉武帝刘彻绝对算一个。汉武帝身为帝王,但他早已看穿称霸的规律。“自古以来,不闻一姓遂长王天下者”,这句话便出自汉武帝之口,虽然他说的有道理,但这也给他的后辈子孙带来麻烦,一旦汉室出现危机,变会有人拿出汉武帝的这句话来规劝,让皇帝主动禅位。当然,这句话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当权者对于权力的不舍,可能会导致百姓的悲剧。
一、刘彻“雄才”开后世
中国封建社会的若干制度、措施,都始创于汉武帝时期,如尊儒术、盐铁酒官营、均输平准,等等。另外,中国的疆域版图基本奠定刘彻统治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开通于刘彻统治时期。
当为征服匈奴而导致多年的穷兵黩武,使得汉王朝的社会、政治、经济显现危机时,刘彻于公元前八十九年痛下“罪己诏”,并立即把国政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发展上来。年届六十八岁的刘彻,依然果敢有为、胆魄惊人。
因此,班固在《汉书 武帝本纪》中评价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
可是,他的一次酒后谈话,却让后人的议论、猜测不休,导致他的子孙的统治处在不合法、不认同的状态之中。
二、刘彻“醉酒”留谶言
《汉武故事》记载,汉武帝刘彻在一次宴会上,对朝臣们说:“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
众臣听了,都赶紧拍马奉承,大汉王朝是承受天命的,将永世长存,万岁您怎么能说这么不吉利的话呢?
听了众臣的恭维之话后,汉武帝又借着酒劲说道:“吾醉言耳。然自古以来,不闻一姓遂长王天下者,……。”
汉武帝刘彻的意是说,汉朝可能会有六、七之难,按理会有人临危受命,那么宗室的子孙中谁能够担此重任呢?六七四十二位皇帝后,能统领汉朝者,应该是一位能力非凡、德高望重的大人物。
显然,他本意认为,汉朝即使遇到问题,也一定会有雄强的刘氏子孙挽狂澜于即倒的。
但是,他又说,自古以来,没有听说哪一家哪一姓能永远称王称霸于天下。
于是,他的这些话在当时就被人当成了谶言。当时是“谶纬学”盛行,一遇到乱世,就更有人去想象着极力发挥。
三、子孙都被劝“禅让”
话传话,一般是越传越离谱。西汉末年的“禅让"说一直影响着汉王朝的统治。
尤其是从刘彻话中择出的“代汉者,当涂高也。”一句,更是令某些人肆意解读,想入非非。
袁术曾就因为自己的字号是“公路”(他以为就是“涂高”),而自立为“命中天子”,结局惨不忍睹。
自汉昭帝刘弗陵开始,就不断有人在民间传言:刘氏的江山不会太长久了,汉家天子已经到了该退位的时候了。
董仲舒的再传弟子眭弘对汉昭帝说,汉室气数将尽,汉家皇帝应该及时寻求贤能之人,把皇位让给他。汉宣帝刘询的太中大夫盖宽饶,也曾建议刘询禅让。
汉成帝刘骜的时候,大司农谷永曾对“沉湎酒色”的皇帝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意思也是要他让位。
就连汉朝的宗室,曾供职于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朝的刘向,也散布不利于汉王朝统治的言论:“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汉书·刘向传》)
到了汉哀帝刘欣时,为了避免“禅让”的悲剧,他自导自演了“再受命”的闹剧,改名为“陈胜刘太平皇帝”。他向上天祈祷,希望天帝再将天命授予汉朝。
后来,他发现这样做更不好,就立即收回了成命。事实证明,上天并没有关顾他,就凭他的“断袖情深”?
那么,汉哀帝的天下依然是越来越乱,其统治依然是越来越糟。
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若只是一味地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若只是一味地诿过于人,怎能挽救江河日下的王朝统治!
得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根打哪儿烂的,然后对症下药,才有可能解决问题。是自己的问题,赶紧修正自己;是别人的问题,赶紧采取合理措施。
可那些帝王们能这样做吗?甭说才德不足的,就是哪些有修为的也不见得能做到。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秦皇汉武”,有多少“唐宗宋祖”?有几个“文景之治”、“康乾盛世”?就是这些个所谓的明君、盛世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何况其他?
因此说,有些说法的出现并不能真正昭示什么。如果出现了,或者及时化作对自我的鞭策、鼓励;或者及时找到自我修正的途径,那才是正理。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38976.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