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劄子是什么意思?就是奏折吗?(图)
劄子是什么意思?就是奏折吗?
最近在一部热播剧《清平乐》当中,出现了一个出镜率很高,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却很少见的词,劄子。这个字的读音是“闸”,可能如果不是剧中的人物读出来,很多人应该都不认识这个字的。这的确是一个不常用不常见的字,也是一个很少见的词,但是根据剧中人物的对话和各种情节来判断,劄子这个词的意思很有可能就是古装剧中经常说的“奏章”,也就是臣子们向皇帝呈报自己要说的事情所使用的一种东西。不过劄子的劄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词来称呼呢?劄子的意思究竟是什么,是不是就是奏折的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劄子是什么
《清平乐》反映了宋仁宗时期的历史风貌,制作可谓精良,从朝堂宫廷到街头市井,展现了仁宗时期的大国风貌和人文气息,营造出古朴典雅的气韵风格。
在剧中,常常出现“劄子”一词,不人疑惑,因为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批阅奏折,那么,劄子一词又应用于何时呢?
劄子,也叫札子,是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上呈文书, 用于向皇帝或长官进言议事。《水浒传》第十六回:“ 梁中书道:”我有心要抬举你,这献生辰纲的札子内,另修一封书在中间,太师面前重重保你,受道敕命回来。”
劄子多用于上奏,后来也用于下行公文,用于发指示或委职派差。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不到十来天工夫,他便接连着奉了两个札子,委了筹防局的提调与及山货局的会办了。”
2.古代文书分多少种
劄子属于奏议类文体,奏议类文体是中国古代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不同时期,下属臣子向朝廷上呈文书有不同的名称,按照文体分类,类别众多,《汉文典》将其分为:奏、议、书、表、章、策、对、状、弹、启、连珠、上书、封事、笺、劄子、本十六类。
秦、汉时期多用上书,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用表较多,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人尽皆知。
隋、唐时期一般用表和状两种;
宋代增加了札子(即劄子),是大臣上殿奏事前先期呈递的程式比较简便的文种;
元代有奏、启和表章;
明、知清两代有题本、奏本、表、笺、启;康熙朝后广泛使用奏折等。清代官吏向皇帝奏事的文书,因用折本缮写,故名奏折,也称折子。
劄子是始于北宋的官府文书,北宋公文劄子到了南宋一度繁盛,而且有了向书信演化的趋势。南宋公牍劄子很多是与私信合二为一。劄子在元代仍然盛行,而到明朝就很少用了。
3.奏折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什么是折子呢?
一般电视剧里面的封建皇帝的办公地点(最著名的当属清朝南书房)的案头放了一大叠黄色绒布包裹着的长方形奏本,里面不是现在的书本样式,而是折叠起来的一条长长的纸,里面都是文武大臣对皇帝的奏报,皇帝阅完就在那折子的最后写上自己的意见。
其中最出名的当然是清朝皇帝的各种“朕知道了”的批文。
奏折这样形式很早就有了,只是清朝时候才开始叫奏折的。
唐朝时期皇上阅看的公文就有开始叫“劄子”的,但是最流行的是宋元时期,一开始主要是大臣们给皇帝上奏的公文本,后来演变成了民间的书信形式。
到了明朝时期,就变成了票拟,也就是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
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
清朝雍正皇帝设军机处后,重要奏章改用奏折,票拟制度也就算废除了。所以按照史料记载,在顺治皇帝、康熙皇帝统治下,官方正式依然用的是票拟制度,到了雍正时期才改为奏折制度。。
所以,《清平乐》这劄子的叫法的确很令人意外,因为很少有制片方和导演会注意这种冷门的细节。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39088.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