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秦朝铁路真的假的?(图)
秦朝铁路真的假的?
铁路在很多人看来,应该说是一种非常现代化的设施,而且铁路带给人们的便捷也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大大的缩短了人们花在路上的交通时间,可以说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普遍认为的我国的一条铁路,是出现在1876年,由英国的怡和洋行在华修建的吴淞铁路,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然而有人认为,要说第一条铁路,那应该算是秦朝时期的一条铁路了,这种说法真的是很让人震惊的,难道说我国早在秦朝时期就出现了铁路了?这里所说的秦朝铁路究竟是真是假,是不是真的存在?历史上铁路的发展历史又是怎么样的呢?
1.深山里发现的秦朝小“铁路”
南阳西峡的伏牛山里,有一段废弃的小“铁路”,很多驴友都爱去小铁路跟前拍照。小铁路跟现代铁轨相似度颇高:复线,有轨枕,只是钢轨和轨枕都是木头。但是,小铁路同样也令人不适:在枕木上行走,跨一根步子小,走得太娘;跨两根步子大,容易扯着蛋。据驴友描述,小铁路旁还立着一块石碑立,字刻得很浅,也不描红,走近了,才能模模糊糊认出上面的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铁路遗址,2007年立”。(根据驴友的照片来看,依稀辨认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中间的四个字更像是“x山墓群”)
其实,这是多年前的“新闻”了,只是后来又被翻了出来,很多网站一股脑转载。只知道西峡05年才有火车站。伏牛山区里有铁路,还是秦朝的,我等吃瓜群众不免惊掉了下巴,难道火车和铁路不是英国人发明的?据说小铁路发现于04年,经过碳14的检测,枕木来自于二千二百多年前的大秦帝国。那年月里瓦特和史蒂芬孙出生都还早着呢,没有蒸汽机车,秦始皇难不成想让马拉着车厢在小铁路上飞奔?
这点还真叫我蒙对了。但凡在铁道上45°仰望过天空的人都会跟我有相同的感觉,枕木的“木间距”跟人的步幅极度不匹配。但是,经过考古专家测量,这个距离却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秦朝人可能不懂什么是“摩擦力”,不懂F=μ×FN。但是,秦人绝对知道,轮子在专用轨道上跑得快。马在小铁路上跑,也会比平地快。
影视作品中常有一个使者骑着一匹马800里加急送免死金牌。而现实中,以唐朝安史之乱为例,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3000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就达到每天500里。看来,唐朝的最紧急通讯要求日行600里。马拉着车,一旦上了小铁路,在如巨大的惯性作用下,根本停不下来。就像你跑五十米,冲过了终点不可能立刻站住一样。
2.秦始皇为啥要修小铁路?
但凡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会隐约记得,嬴政同志是个盖房修路的狂热分子:长城是他修的,叫孟姜女哭断了一大截子;阿旁宫是他修的,不幸被项羽烧了;驰道是他修的,不幸只剩遗址了。可是,书上从来没说他修过铁路啊!说小铁路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看看秦朝的“公路”驰道长什么样。
驰道,我们都只知道名字,却没见过,竖起国保碑的地方都是土路,比如陕西和内蒙古的遗址。先入为主,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驰道就是很长很直的土路。根据《汉书·贾山传》的记载,驰道宽69米。根据我国现行的标准,每个车道宽3.5米,69米相当于双向20车道……我了乖,20车道得多壮观!而且,更令人吃惊的一点是,驰道的绿化做得很好,每隔7米就有一棵树。
这下好了,下雨都不用打伞了。这样规模的驰道,有记载的共9条:去内蒙古的直道(上文说的那条),去山西的临晋道,过河南去山东看大海的东方道,出今商洛通东南的武关道等等。出咸阳、过武关直通南方的那条路要经过南阳。然而,在河南这个考古大省里,南阳从来没有发现过什么驰道遗址。跟“秦朝”和“路”有关的,只有那一段小铁路。
有学者称,秦始皇修这小铁路就是为了灭楚。战国七雄纷争的时候,秦国当老一,没人敢跟楚国争老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灭楚异常艰辛:秦将李信带领20万大军灭楚,铩羽而归;王翦率领60万士兵,才终于攻下了楚国。秦灭楚的时候,楚国的都城早已从郢都搬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跟咸阳离着800多公里。李信的20万人马就不说了,粮草可以先行嘛;王翦的60万大部队,在楚国整整一年都没打仗,士兵闲得扔石头玩。这60万人,吃啥?喝啥?后方补给怎么来?运送粮草不比八百里加急送文件,竹筒装好的文件背在身上,快马加鞭。
运送粮草哪有这般轻巧?单纯用马匹拉车,估计还没到寿县马已经累死好几匹了。打仗的时候,马是宝贝,累死马匹比人的伤亡更加惨重。遥想汉初经济萧条,大臣都只能坐牛车,好凄凉。所以,修路的目的是为了给王翦部队输送粮草,不然,为啥其他几条驰道都是土路,只有这条是铁路?
当然,还有另一个可能,秦王朝为了控制广阔的疆域,布下了直达全国的铁路网。要知道,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兰州南部,南抵越南中北,北达长城。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交通体系,只怕秦朝连15年都撑不了。秦朝实现了全国的大一统,这个“统一”不仅体现在疆土上,还体现在经济和思想文化上,比如“书同文,车同轨”。书同文好说,全国统一使用小篆;对车同轨的解释,学界一直有争议。郭沫若认为是统一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显然很牵强。解释成车轮子的距离相同,倒是符合意思。但是,你看大马路上跑的车,大的小的,车轮子的间距也各不相同,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妥。直到小铁路的出现,“车同轨”似乎可以解释得通了:枕木的宽度是一定的,所以,拉粮草的车都得是一个规格。
3.小铁路为啥没有流传下来?
秦朝末年的连年战争,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再回到汉初牛车的梗上,不仅大臣没有马,就连皇帝的御车都找不到相同颜色的马。
马匹严重缺少,小铁路自然无法使用,这样一来,那些枕木反而成了交通障碍。小铁路在战争中被毁,汉初又无力使用,日子一就,轨道也荒了。要是想继续使用,还得兴师动众地休憩,又是一番劳民伤财……
后来,随着经济的复兴,人口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土地开垦成耕地,秦朝的路69米宽,太占地方。慢慢地,小铁路也就失传了。说起来,目前只有伏牛山里有小铁路的遗迹,铁路网什么的都只是推测。希望在以后的考古中,能有新的发现。
犹记得姜文导演的电影《让子弹飞》,开篇场景就是八匹马拉着火车,奔跑在中国南方的崇山峻岭里,多么奇幻的镜头,没准儿正是从南阳小铁路里得到的启发吧!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39098.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