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一下:明清两朝为什么没有外戚干政?为何其他朝代却有很多?(图)
明清两朝为什么没有外戚干政?为何其他朝代却有很多?
“外戚干政”这种现象,可以说在古代并不少见,历史上有很多政治能力非常强的太后,她们都是属于外戚干政,而除此之外还有诸如王莽篡汉、十常侍之乱等等这种情况,都和外戚有着很大的关系。然而这种现象似乎从汉朝时期开始,就一直都存在,一直到明朝之前,几乎历朝历代都有过类似的外戚干政。然而在明清两朝,似乎并没有出现过外戚干政的局面,没有出现手握大权的太后,即便是慈禧太后,其实也不算是“外戚”,毕竟她也是属于八旗子弟,并非是八旗之外的人。那么为什么明清时期会没有外戚干政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皇权在与相权的争斗中取得完胜
在中国历史上,中央一统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困扰帝国最高统治者的两大难题。
尤其是在宋太祖赵匡胤解决掉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之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跃而成为帝国统治者最棘手的问题。
在明清两朝之前,在任何一个朝代相权都是权力极大的,甚至在关键时刻可以威胁到皇权的安危。正是因为相权的权力极大,所以每当新皇登基之始,为了巩固自己还不太稳固的地位,新皇帝都会从自己的娘舅外戚之家选择关系亲近之人来担任丞相之位。
在明清两代,中国封建皇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在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废丞相之职将丞相权力下放六部之后,相权对于皇权的威胁也随之土崩瓦解。权利的分散使得朝廷内外没有任何一个职位的权力可以威胁到皇权的地位,因此即使有外戚担任六部官员,仅凭他手中的权力是无法干预朝政和撼动皇帝权威的。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
2.皇帝登基年龄较大
虽然中国皇帝被人们认为是真龙天子,被称为“万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皇帝长寿者不多、短命者却不少。
长寿者还好,短命皇帝驾崩后往往会留下孤儿寡母难以操控朝政,如果新任太后不用自家亲人掌握朝政而用外人,难免孤儿寡母不被外臣欺凌,权力遭到架空,严重者甚至还有丢掉性命的危险。
明朝16帝中虽然短命这亦不少,但是幼年登基的皇帝却也只有英宗正统皇帝和神宗万历皇帝两人。清朝虽然幼年登基皇帝较多,但是在十二位皇帝中也只有五位在幼年登基。
相比于东汉连续九位幼年登基的皇帝,明清两代成年登基的皇帝对于朝政的把握也是要牢固许多的。
3.上层政治制度的设计不同
早在明朝立国之初,为了避免后宫垂帘、太后和外戚干政的局面出现,明太祖朱元璋就制定了许多规定,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严禁包括皇帝在内的宗室诸王与朝廷重臣联姻。无论是皇帝的皇后妃子还是各地王爷的王妃姬妾都只能和低级官员和平民家的女儿联姻。“凡天子及亲王、後、妃、宫人等,必须选择良家子女,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明史》
这样一来皇帝母系一族根基较浅,没有办法组成特定的政治利益集团,这样就可以杜绝了外戚干政的土壤。
除了限制皇帝母系家族来源外,对于后宫干政朱元璋也是严厉禁止的。“凡皇后止许内治宫中诸等妇女人,宫门外一应事务,毋得干预。”《皇明祖训》
此外, 在有明一代,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是明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阁把持朝政,司礼监掌控票拟,两方势力井水不犯河水,根本没有外戚势力生存的空间。
而自清朝入关以后,对于明朝的体制可谓是照单全收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改良,使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的权力被大大削弱,使皇权专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虽然清朝末年慈禧掌握朝政四十余年,但是慈禧却也只是在背后暗地操控却不敢走上台面公然干政。
总结: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是特定历史时期必然要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而追根溯源还是因为在封建社会中皇权的不断增长。无论是秦汉之际的三公九卿制度还是隋唐年间的三省六部制,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加强皇权,分散相权。在高度集中的皇权下,任何其他的过大的权力都是不能容忍的,也正是因此外戚干政必然走向灭亡。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39169.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