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匈奴是什么时候崛起的?(图)
匈奴是什么时候崛起的?
在我国的历史当中,汉朝绝对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封建王朝。中国人口最多,最强的的民族就是汉族,在世界上称呼中华儿女也是被称之为汉人,我们的语言是汉语,文字是汉字。种种证据都表明,汉朝和华夏文明密不可分,构成中国人的主体民族华夏族也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
汉朝传承了秦始皇之后天下一统的思想,之前不同地区的百姓摒弃了原有的身份,纷纷以汉民自居,这一点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从汉朝之后,神州大地出现了多次分裂,即使经过长期的动荡,最终都会出现一个由汉民族建立的政权重新将天下统一起来,为中国这一概念的延续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也是为何中国人被称为汉人的关键原因。
提起汉朝,就不得不提到其老对手——匈奴。匈奴是古代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其民众骁勇善战,喜好劫掠边境百姓,因此和汉朝发生了多次战争,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的历史进程。纵观汉朝和匈奴的百年战争,虽然最后以汉朝的胜利而告终,但是在这个过程之中,汉朝也遭受了数次惨败,耗费了大量资源,只能以惨胜来形容。
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彼时的匈奴甚至都不是区区一个诸侯国的对手,比如赵国,在长平之战之后国力大损,却也能在李牧的带领下,以少胜多,歼灭匈奴十余万之众。为何前后只有几十年的差距,匈奴的实力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呢?这就要从匈奴的融合之路谈起。
游牧民族被华夏民族完全压制
春秋战国时期,由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原各诸侯国展开了激烈的争霸活动。这些诸侯国占据了黄河中下游平原并以此为中心向外辐射,拥有着最优质的耕地和最先进的农耕技术,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是农耕文明的代表。同一时期,在这些诸侯国的外围,存在着许多人类聚居部落,这些部落生存的地方水草丰美,适宜放牧,因此她们走上了游牧文明的道路。
和所有人类文明一样,这些部落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和其他部落产生了冲突,经过长期的战争,强大的部落幸存了下来,据《史记·七十列传·匈奴列传》中记载:
"秦晋为彊国。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洛之间,号曰赤翟、白翟。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於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镕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馀戎,然莫能相一。"
这些强大的部落代表了游牧民族的最高战斗力,然而这种战斗力在诸侯国面前却不值一提,游牧民族始终被华夏民族完全压制。
为何游牧民族难以突破华夏民族的封锁呢?这其实是两种文明碰撞后的必然结果,强大的文明更符合人类的生存需求,华夏民族依仗的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其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毫无争议地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文明。
许多人认为农耕文明的食物以植物蛋白为主,游牧文明的食物以动物蛋白为主,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认识。由于农耕文明可以轻松地满足华夏民族的基本生存需求,所以华夏民族在温饱之余可以进行开垦、捕猎、盐业开采、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进一步丰富自己的食物来源和营养需求;而游牧文明虽然有大量的动物蛋白,然而整个食物链品种单一,获取手段有限,抵御风险能力差,反而逊色于农耕文明。
人类是由一个个人类个体构成的,从微观角度来看,人的第一要务是生存,生存就需要不停地获取食物,因此从宏观角度来看,稳定的、长期的、高效的食物获得渠道必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食物来源稳定的情况下,人类才有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到政治活动、战争活动、教育活动等社会行为中;相反,倘若人类将绝大多数精力放在获得食物上,那么其社会发展必然停滞不前,难以进步。
因此,游牧文明的整体发展远远落后于同一时期的农耕文明,而且春秋战国时期时,游牧文明处在发展初期,无法形成完整的社会体系,缺乏文明的传承手段,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积累物资和经验;虽然游牧民族的部民因为生存环境恶劣而普遍身体强悍,骁勇好战,但是仍然无法和形成完整生产、战争体系的国家机器相抗衡,在有限的和中原诸国的交锋中远远落于下风,这也是游牧民族组成的部落在春秋战国时期无法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被中原各国攻灭被迫进行融合
随着中原地区的竞争趋于白热化,越来越多的诸侯国将目光投向了塞外,打起了此处游牧民族的主意,比如晋国,就是通过整合了周边的二十余个游牧民族极大提升了国力。据著名史学家李孟存编撰的《晋国史》中记载:
"晋开国之初实行'和戎狄'策略,晋献公时开始伐狄扩张,同时也附之以和平结盟和联姻结亲等手段,如晋献公纳娶戎族两名女子为妻,生重耳与夷吾,又娶骊姬等。春秋以后,晋国不断并吞周围诸侯小国与戎狄领地。戎狄除鲜虞所建的中山国以外,剩下都被晋国所灭。"
这些游牧民族的人口资源,极大充实了晋国的实力。除此之外,燕国、秦国、赵国的崛起,都是因为和游牧民族接壤,继而不得不产生战争;由于中原国家的实力相对强大,所以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取得了胜利。游牧民族的领地被侵占,一些部民只能向更远的地区逃窜,然而也有相当数量的部民选择了臣服,最终和华夏百姓互相融合,成为了华夏族的一部分。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游牧民族在中原强国的围剿下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条是选择成为敌人的一部分,第二条就是继续向远离这些国家的方向逃亡。相对而言,第一条路比较轻松,代表了绝大多数游牧民族普通部民的选择;第二条路比较艰苦,然而却被游牧民族中的贵族势力所青睐。
普通部民的财产有限,当他们和农耕文明相遇后,像海绵吸水一样疯狂地吸收着周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社会制度,生存成本变得低廉,令他们的生活更加轻松,也使得他们对农耕文明产生了依赖,最终被顺利同化,经过几代人的传递之后,这些游牧民族的普通部民和其后人已经彻底接受了华夏文化,生活习惯、文化归属基本和传统华夏百姓无异。
然而游牧民族中的贵族势力,也就是既得利益者却不甘心和中原诸国融合,因为虽然游牧部落虽然比较小,人口有限,但是他们却是绝对的统治者,不仅能让部民言听计从,还拥有着大量的财富,在融合后,失去权力的他们就算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几代后也有很大可能变成平民,这令他们无法接受。
在这种局面下,许多贵族最终选择了携带着家眷、奴隶和服从他的部民,带着全部生活和战备物资向远离中原地区的方向迁徙并定居。由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比较类似,都是追逐水草而居,所以不同部落的人可能会选中同一片区域,此时的他们势力比较弱小,急需抱团取暖(也不排除其中一部分进行了武力争斗),于是在各自划分除了势力范围后,大家共同生活,形成了比较松散的部落联盟,为之后匈奴的壮大埋下了伏笔。
部落联盟进入部落联盟共主制
这种部落联盟共存的形式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稳固,然而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危机四伏。由于不同的部落在初期很难获得其他部落的具体情报,因此这些有一定政治头脑的贵族基本不会轻易和对方开战,不过随着时间流逝,大家在一起相处久了之后,就能互相看出对方的强弱了。
在这种局面下,各部落之间最终还是爆发了战争,不过这种战争并不是灭族战争,而是一场争夺话事人的战争,败者从此以后基本告别了贵族身份,成为了联盟的底层人士;而胜者获得了更多的资源,从而掌握了更大的权力,部落联盟开始走向了部落联盟共主制,这就是匈奴部落的前身。据《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四十六》中记载:
"又曰:燕昭王问於郭隗曰:'寡人地狭民寡,齐人削取八城,匈奴驱驰楼烦之下,以孤之不肖,得承宗庙,恐亡社稷,存之有道乎'?"
这便是"匈奴"一词的最早来源。笔者认为,一支强大的部落联盟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周朝初期,周王室的实力远远胜过绝大多数诸侯,然而还是被犬戎势力骚扰,甚至一度产生危机。不难看出,游牧民族受困于自然环境,虽然天生以游牧生活为基本生活方式,却也希望能获得中原地区的优质土地作为立足之地。
不过这种想法必然触动了中原诸侯国的利益,虽然当时诸侯之间战争不断,不过比起外族,这种矛盾只能算得上是内部矛盾,完全可以被暂时搁置、共同对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晋国曾经帮助周天子抵御犬戎,齐桓公曾经帮助燕国抗击山戎。面对着这些强大的诸侯国,游牧民族还是略显得不堪一击。
随着中原强国对弱国完成了兼并和消化,中原地区可以争夺的空间和人口越来越少,因此诸侯国将目光投向了游牧民族,希望借由他们的人口和财富提高自身的实力,许多强大的、曾经抵抗过中原强国百年之久的游牧民族,比如大荔、义渠、林胡部落,最终还是无力抵抗,整个部落被消灭,而残存的人口只能选择融合和逃离。
选择逃离的部民除了积累了大量财富外,其和中原文化敌对的态度也比较坚定,即使之后这些人遭受了秦国、赵国、燕国多次攻击,也只会更加怨恨这些强国,而不会产生归顺的想法。随着北方匈奴部落共主制度的逐渐稳固,其强大的名号也越来越响亮,饱受中原强国欺压的游牧民族亡民既对匈奴产生了文化归属感,也希望借助匈奴的力量抵抗敌人,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游牧民族开始向匈奴部落聚集,成为其组成部分。由于此时匈奴部落的统治者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统治机制,即使部落内的部民日益增多,其本身也能较好的统治部落,这也为之后匈奴部落保持统一奠定了基础。
结语
起初,匈奴部落并不牢固,许多部落都是因为利益关系而存在,其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权力中心。在匈奴联盟演变为匈奴帝国的过程中,少不了匈奴历代单于的努力,在中原诸侯国的战争日趋白热化之际,北方的匈奴部落基本完成了权力框架的搭建,树立了单于为绝对的统治者,并且以实力最强的部落领袖作为辅佐,大家共同掌握了部落的权力。
从考古研究上看,匈奴人的墓穴各具特色,展现出很多不同文化的墓葬和葬俗。因此,人们认为,这些墓穴的主人可能不是"原匈奴",而是加入了匈奴联盟,并成为了匈奴帝国的贵族阶级。此外,在单于统治期间,各部族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许多之前的贵族阶级此时受困于权力阶级的武力威胁,不得不接受身份降为平民的现实,这也为单于的中央集权提供了保障。
在顺利巩固了政权的稳定后,匈奴认为自己的实力得到了充足的提升,开始怀念起阴山之南的美好生存环境,开始寄希望于趁诸侯国内斗之时进击中原地区。然而匈奴出师不利,长平之战之后的赵国元气大伤,可是名将李牧仅仅凭借少量的戍边部队就消灭了十余万的匈奴,这一次惨败让匈奴认清了现实,暂时不敢对中原产生觊觎之心,只能继续休养生息,壮大实力。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秦始皇完成了对天下的统一,此时匈奴的实力比起进攻赵国时,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于是希望趁着天下尚未安定时测试一下秦军的战斗力。始皇帝十分重视这股势力,派自己的太子扶苏和名将蒙恬带领大军前去防守匈奴,这一仗也是让匈奴损失惨重,史料中记载其不敢南下牧马。
不过即使屡次遭到失败,匈奴也始终没有放弃中原地区这块肥肉,终于其趁着中原大地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起义之际,成功挺进阴山地区,由于阴山地理位置的优越,匈奴生产力飞速发展,借此时机快速扩张,最终成为了汉朝的心腹大患。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39691.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