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史记中为何没有传国玉玺?(图)
史记中为何没有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众多宝物当中非常出名的一件了,但是有关传国玉玺的传说也有很多,而且传国玉玺至今是下落不明的,究竟是否还存在,在什么地方,或者是不是真实存在的,都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没有人知道。不过在距离秦朝最近的史书《史记》当中,却并没有记载过传国玉玺,因此很多人会对传国玉玺是否真实存在产生疑问,毕竟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如果传国玉玺存在的话,他不至于不去记载,这样重要的东西也不可能遗漏,那么究竟传国玉玺是否真实存在呢?
1、传国玉玺真的是由和氏璧雕琢而成的吗
这种传说唯一的联系就是传国玺出自秦始皇之手,而和氏璧也在秦始皇手里,于是和氏璧就变成了传国玉玺。
其实从和氏璧的形状就可以看出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十分低。在《说文解字》里璧这个字的解释是“瑞玉环也”,瑞是好的、吉祥的意思,至于说“环”是什么形状,地球人都知道。所以说和氏璧就是一块圆圈状的上好的玉石。谁会用圆圈一样的东西去做印章呢?秦始皇难道是个行为艺术的先驱吗?
此外在离秦朝最近的史书《史记》里并没有任何传国玉玺的记载,甚至都没有出现过传国玉玺这个名词。司马迁只是通过玺的效用将之称为王玺、皇帝玺或天子玺。而秦始皇平灭六国后,曾与群臣商议帝号,商议郡县制和文字统一,唯独没有他另制玺印的记录。
传国玺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应该是在《汉书》,班固在王莽传中,描述它最早叫做始皇玺,后来因为子婴降汉落到了刘邦手中,在汉朝世代相传,号为汉传国玺。到这个时候史书对玺的记录也仅仅停留在它的职能上,而完全忽视它的材质。在史记、汉书两部史书中,根本没有提到它是不是由玉石所做,更遑论是用和氏璧做得了。
直到《后汉书》才第一次肯定了它的质地,范晔在光武帝本纪的玉玺谱中是这么记录的“传国玺,其玉出蓝田山”。这句话在肯定了传国玺是玉玺的同时,却也彻底否定了它和和氏壁之间的联系。
蓝田山就在现今的陕西蓝田县附近,与秦都咸阳(西安)离得很近,秦始皇制造玺印就近取材这也很合理。
而和氏璧却是楚国人和氏在楚山开采出来献给楚王的。楚山又叫荆山,在现今的湖北省西部,武当山附近。
蓝田山和楚山这两个地方虽非天南海北,却也有百里之遥,如此看来传国玉玺是由和璧雕琢而成的这个传说美则美矣,但却只是一个镜花水月罢了。
2、传国玉玺真的是始皇特制,而李斯也亲手在上面刻了字吗?
关于传国玉玺的由来,于它最近的两位史学大家司马迁和班固都没有相关记录,只称它是始皇所用,由秦降王子婴进献给汉高祖,而在汉朝代代相传。身为汉臣,这两位应该是有机会见到传国玉玺的,却没有支言片语的相关记录,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至于范晔身为南朝刘宋人,肯定是无缘一见玉玺的真容,却对其描述极其详尽,也不得不说是个奇迹。据后汉书所记,“传国玺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丞相李斯所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玺是始皇帝刚刚平定天下的时候命人雕刻的,由此可见并非秦朝以前流传下来旧的玺印,而是始皇特制的了。当时的丞相李斯也确实在上面刻了八个字。
明证之下,传国玉玺是由始皇特制,李斯撰文这个传说看来是真的了。
3、传国玉玺是否真的缺了一角,又镶上了金子呢?
提到传国玉玺缺了一角,就不能不提两个人,即传说中的穿越者王莽和他的姑姑王政君。话说王莽功高盖世,德胜尧舜,于是他向王政君,即西汉最后一位太后提出一个请求:篡位,并索要传国玉玺。
面对侄子的这个请求,皇位的原本拥有者兼保护人王老太后很气愤,但王莽已经有了篡位的实力,自己无力阻击,于是就把玉玺扔到了地上。到此为止汉书和后汉书的记录一致,但接下面却是两个说法。
更接近王莽篡位时代的班固,只写王政君“乃出汉传国玺,投之地以授舜”,把玉玺扔在地上给了王舜(王莽的表兄弟),并没提及玉玺是否有所损伤。
但在后汉书中却在玉玺掉地后加上了一个补充,“乃出玺投地。玺上螭一角缺”。在玉玺有螭龙的那个角给摔掉了,注意这个角不是螭龙的角,因为螭是一种无角的龙。
看过后汉书的补充之后,可以肯定玉玺确实被摔掉了一个角,但关于修补问题书上却根本没有提及,看来金镶玉也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了。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39815.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