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明军土木堡之变为何如此不堪一击(图)
明军土木堡之变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说到明朝的这个土木堡之变,本以为是一场必胜的战争,毕竟优势真的是太明显,二十万大军,那可不是小数目。但是让人不敢相信的是,最后明军竟然失败了,而且精锐部队基本上全军覆没,就连御驾亲征的皇帝朱祁镇都成了瓦剌人的俘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明军这么的不堪一击?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土木堡之战,并非明军不堪一击,而在于整个指挥系统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1449年7月初,瓦剌太师也先,以明廷刁难其贡使和毁其婚约为由,发兵四路攻明,他带领的一路约3、4万人直取大同,到了7月15日大同守军四万余人全军覆没。
警迅传到北京,明廷一片混乱,瓦剌的进攻实质上只是报复性的掠夺行为,只要依托京师数十万的机动部队,严守贬官,坚壁清野,主力伺机而动,战胜瓦剌完全没有问题。
然而大权在握的大太监王振为了炫耀其威势,怂恿23岁的明英宗亲征。
这是世上最坑爹的一次亲征,皇帝懵懵懂懂,掌权的总指挥大太监是个军盲。王振出兵的目的,并不是要跟瓦剌主力决战,而是抱着带着一大票军队到边关“吓退”敌人的想法,走一圈就回来,更多的是去耀武扬威的。
7月15日下令集结军队,号称50万的大军完全没有后勤准备,出发前两天,才给每个官兵发了1两白银及衣物、炒麦等物资,而为了携运物资,。给每三个人配备了1头毛驴,队伍中人驴掺杂,混乱不堪,有见过正兵还要兼辎重兵的活计么?
明军在风雨交加中就这样出发了,大军完全是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然后半个月后,也就是8月1日,大军在饥肠辘辘之中赶到了大同,然而没有看到一个瓦剌人的影子。
那么,也先去干啥了呢?
也先早就探知了明军主力动向,隐蔽埋伏在了塞外,纵明军骄兵,以寻找最佳作战时机。本来王振打算继续北进炫耀一番,但镇守大同的他的亲信太监郭敬密报了大同之战的惨烈,加上这时候又风雨不断,于是王振决定撤军回京。
主帅没有战斗意志,或者说完全没有想作战的心思,而军队没有充足后勤,行军路上风餐露宿,苦不堪言,这样的军队你告诉我怎么打胜仗呢。
事实上,这次出征如果按照正常情况发展,大致上明军顺利回师,然后等于什么也没干,纯粹到大同边关绕了一圈,问题也不大。
但偏偏王振又要开始作妖了。
从大同回北京,有两条路线,一条经河北易线紫荆关,一条经宣府。紫荆关这一条路途略远,但比较容易避开瓦剌的追兵,也不会被埋伏,相对比较安全。王振毫无意外地选择了这一条回京路线。
选这条路线,除了安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打算让英宗到其家乡山西蔚州炫耀一下。可当大军行进40里的时候,王振一想不对呀,军队路过回踩坏家乡的庄稼,便下令全军折返北上,改道宣府。
这样一来,就使得部队拐了一个大弯,可军队行军是能随意挂弯掉头的么?这就轻易将明军的侧背暴露在了瓦剌军的攻击之下,而且道路比较崎岖,军队还带着辎重,更是容易被攻击。
也先很快就得知了明军的动向,8月13日,也先首先攻击了,明军后军吴克忠部,吴克忠匆忙交战,不久全军覆没,英宗得知后,派成国公朱勇率4万军队迎敌,朱勇有勇无谋,行至河北新保安西北40里的鹞儿岭时,遭到瓦剌军埋伏,又是全军覆没。
第二日,惊恐万状,又饥又渴的明军退到了终结他们的地方——土木堡。这里距离怀来城只有20里,如果明军进城,至少也不会全军覆没,然而在作妖路上一路走到底的王振,因为它的千余辆辎重车没跟上进入怀来,于是就造成了几十万大军在旷野就地露营的局面。
土木堡是当时宣府通向居庸关的重要驿站,位于狼山西边,周围百丽范围内,群峰耸立,地势很高,明军掘地2丈无水,堡南15里的一条河是唯一的水源,然而已经被瓦剌军所控制,数十万明军断水,军心大乱。
一个人到底能够坚持多久不喝水,但笔者想来超过2天,对于士兵而言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了,当明军断水2天后的15日,也先遣使前往明营讲和,兵使军队后撤,实际上是为了麻痹明军,双方还拟定了讲和的诏书,王振以为议和将成,便匆忙下令拔营,前往堡南的河里取水,一时间,明军人人争先恐后,阵势大乱,队伍南移不到三四里,瓦剌骑兵四面围攻而来,指挥系统完全瘫痪,明军惊恐,人人争先逃命,都没有任何激战,全军大溃,最终死伤数十万,随军明廷勋贵大臣死于乱军之中。
明军跟瓦剌真的对阵了么?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没有。纯粹的是瞎指挥之后军心大乱不说,关键时刻还以为瓦剌退军,放松了戒备,直接被切割。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42987.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