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电影《赛德克·巴莱》的故事,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图)
电影《赛德克·巴莱》的故事,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
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前,台湾省岛已经被占领了很长时间。台湾省的人民和少数民族生活在日本人的压迫下。其中之一,当时台湾省岛内的赛德克人,在强压力下再也受无法忍受,于是在1930年发动了雾社事件。现在战争电影《赛德克巴莱》是根据当时的真实历史所改变的电影。那么接下来毒奶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下历史上真实的雾社事件吧。
赛德克人分布在被中央山脉隔开的南投和花莲的高山上。中央山脉山腰上的一根巨大石柱是他们祖先的出生地。南投仁爱乡浊水溪上游的祖群,可分为土鲁阁、督达、德古搭雅三个族群。后者曾经最强大,但因雾社事件被日本人诛杀,导致人口巨减。
三四百年前,赛德克人的三个社区开始穿越中央山脉,向东迁移,从而分成东西方不同方言的亚群体。督达群迁到中横天祥以北的陶塞河,成为“斗截”,土鲁阁群迁到立雾溪流域,成为“德鲁固”,德古搭雅群迁到木瓜河流域,成为“布哩告”。
1914年,日军发动台湾省近百年来最大规模的“太鲁阁蕃讨伐之役”后,赛德克部落陆续搬迁立雾溪流域,迁到山下的花莲秀林和万荣混居。由于这一事故,使得德鲁固群群体几乎成为东赛德克族群体中最具有优势的一个群体。
电影《赛德克巴莱》讲述了在日本统治台湾省的1930年,土著塞德克族马赫坡社的首领莫那鲁道带领群众反抗日本政府,发动了雾社事件。
雾社事件是日本统治台湾省时,台湾省台中县能高县雾社的一次抗日行动。事件是由当地的赛德克人(马赫坡社)因不满台湾省总督府和当地政府的压迫而发起的。遇难人数近千人,仅次于西来庵事件。
1930年10月27日,在日本占领下的台湾省岛,发生了血腥的雾社事件。在当时的中国大陆,台湾原住民与日本人的冲突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因为台湾省正处于日本占领时期。
1895年,一纸《马关条约》令台湾省沦为日本殖民地。对于台湾省,日本已经很努力了。从1919年开始,日本政府就开始在这个美丽的宝岛上建设各种基础设施,自来水、电力、公路、铁路、医疗、教育等等。但是,对于台湾省的原住民来说,日本人掠夺多于建设。
台湾省的原住民没有土地所有权的概念。他们采用流浪耕作,狩猎时跟随猎物,所以注重土地的使用权。但日本人认为,土地资源如果不是私有的,就会变成公有的。于是,原住民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雾社事件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多年积怨所致。
五社位于台湾省中部,风景优美,交通发达。这里曾经是日本的模范山地部落,也是日军控制中央山脉的重要基地。但是,在日本人眼里,五社的泰雅族人不过是野人和野蛮人。
1930年10月27日是台湾省神社的大典,一年一度的盛大运动照常在雾社举行。泰雅族人认为这是起义的最好时机。第二天,泰雅族人以升旗、唱国歌为信号,冲进会场,发起总攻,打死134名日本人。
事件发生后,日军立即调集了大量警力和军队。在日本正规军和警察的攻击下,抗日雾社的泰雅族退守到断脊陡崖,一个地势险要的山洞。然而,他们最终还是被日军打败了。
在这场起义当中,能作战的赛德克战士为1236人,最终有644人死亡,其中290人是选择自杀。泰雅族人上吊自杀。从当时日本人拍的照片可以看到,有一棵树由于挂的人太多,连树枝都弯了。有的女人为了让男人没有后顾之忧而勇敢抗争,所以先自杀,很悲剧。
雾社首领莫那鲁道眼见大势已去,亲自杀死妻子,同时自己也在洞中自尽。他的身体没有完全腐败,有一半变成了木乃伊。
1933年,他的遗体被日本人意外发现,作为学术标本送往台北帝国大学。1974年,台大在其族人和长辈的强烈要求下,将莫那鲁道的遗骨归还给雾社,并安葬在“山界抗日起义纪念碑”下面。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46488.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