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诸葛亮为何葬在汉中定军山,而不是成都?(图)
诸葛亮为何葬在汉中定军山,而不是成都?
诸葛亮的一生,可以说因为经过了《三国演义》的渲染,变得更加的吸引人,很多人心目中诸葛亮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的高的,而对于诸葛亮的死,很多人也的确是感到非常的惋惜,毕竟他还没看到当初自己的宏愿达成,还没看到蜀汉统一天下,没看到大汉继续统治,他的心里也必然是非常遗憾的。不过在诸葛亮死后,根据他的遗愿,诸葛亮最终被葬在了汉中定军山,但是如果从落叶归根来说,这里并不是诸葛亮出生地,也不是蜀汉的根据地成都,那为什么他要葬在这里,而不是选择葬在成都呢?
1.诸葛亮怎么死的
司马懿趁诸葛亮病重不能统军,于是亲自率军袭击蜀军后方,斩五百余人,获牲口千余头,降者六百余人。诸葛亮病重之际,蜀主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军前问候,同时询问国家大事。李福与诸葛亮谈话完毕,辞别而去,几天之后又回来。诸葛亮说:“我知道您回来的意图,近来你虽然整天与我交谈,但有些事还没有对你交待,所以你又回来听取。你所要问的事蒋琬最适合。”李福连忙道歉说:“日前确实不曾询问,等到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担负国家重任,所以就又返回。再请问蒋琬之后,谁又可承担重任?”诸葛亮说:“费祎可以继任。“李福又问费祎之后谁可接任?诸葛亮没有回答。同时,诸葛亮也对各将领交代后事,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由魏延、姜维负责断后。不久,诸葛亮在军营中去世。而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的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
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死,率军追击,姜维推出雕刻成诸葛亮模样的木雕并率领大军回返,司马懿看到诸葛亮(木雕),认为诸葛亮装死引诱魏军出击,赶紧飞马撤退,奔行数里,司马懿数次问左右将领:“吾头尚在否”?众将俱回:“尚在”。司马懿不敢再追赶。于是蜀军从容退去,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而此事后来也被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 司马懿听闻蜀军在斜谷发丧后自嘲道:“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其后,司马懿视察蜀军遗留的营寨,感叹说:“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
蜀军返回成都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诸葛亮遗言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诸葛亮曾经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果然,诸葛亮直至死时也是如此,甚至在临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须要其他配葬物。武侯墓在定军山勉县。
蜀汉各地多上书请立诸葛亮庙,蜀汉朝堂以此违背礼制不纳,于是百姓在四时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在习隆、向充的建议下,刘禅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诸葛亮死后30年,司马昭派遣邓艾、钟会伐蜀。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绵竹之战中战死沙场。
2.诸葛亮为何葬在定军山而不是成都
借以明志
诸葛亮在生前最后几年时光里,都是在北伐曹魏的前线。为了不辜负刘备的托付,他时刻铭记当年“匡扶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诸葛亮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定军山位于汉中,是蜀汉军队出巴蜀北伐曹魏会经过的地方。诸葛亮选择在这里下葬,有以此明志的含义,也有勉励后人的作用。诸葛亮生前没有获得北伐的成功,在他故去后,也希望蒋琬、费祎、姜维等人能够不忘“兴复汉室”的使命。
警示后人
汉中是关中入蜀的咽喉之地,也是川中平原的屏障所在。当初刘备在同曹操争夺汉中时,就是倾尽益州之力,以至于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程度,才夺下了汉中。汉中来之不易,对于蜀汉政权也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要地。诸葛亮选择在定军山下葬,也是为了
警示后人,汉中十分重要,不能丢失。后来蜀汉政权便是在汉中失守后,数月的时间里便被曹魏消灭。这样的警示作用,是在成都安葬所无法体现的。
不愿被打扰安宁
汉末时,由于天下大乱,盗墓开始横行,曹操设立的摸金校尉便是从墓中获取丰厚的陪葬品以作军资。诸葛亮对于自己墓葬,安排得十分简单,没有什么陪葬品,可以称得上是薄葬。这样的墓葬,没有多大的盗窃价值,不容易被盗墓者盯上。
有这样一种说法,诸葛亮生前曾安排,在自己去世后,让4个大汉抬着他的棺材在定军山上行进。一旦棺材上的绳索断裂,就选择就地下葬。如此一来,诸葛亮的确切下葬位置更是一个谜,这让诸葛亮能在故去后不被打扰安宁。
如果在成都安葬,难免被他人知晓墓葬位置,有着更大的被盗墓的可能性。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发现诸葛亮确切的墓葬地址,不得不说,这和诸葛亮安排在定军山密葬有关。
诸葛亮选择在定军山下葬,而不是在成都安葬,既有着警示、勉励后人的作用,也有着不想被他人打扰故去后的安宁的考虑。
3.诸葛亮的主要作品
《前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当时为建兴五年(227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表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后出师表》,是蜀建兴六年(228年)十一月诸葛亮二次伐魏前给蜀后主上的表章,为了与建兴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区别,后人题曰《后出师表》,此表始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习氏谓“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于是,自清代始,出现了关于此表真伪问题的争辩,至今莫诀。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除上述作品外,诸葛亮还有《草庐对》《诫外甥书》《将苑》(又名《心书》)《便宜十六策》等著作。诸葛亮的著作编成《诸葛亮集》,又名《诸葛氏集》。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46763.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