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两次流放经历 屈原两次被流放的原因(受人排挤)(图)
屈原的两次流放经历——屈原两次流放(被排斥)的原因
屈原是一位众所周知的爱国诗人。这样一个爱国诗人最后的结局是投江自尽,让人痛心。在屈原的人生经历中,有两次流放,这两次流放占了屈原人生的一半。屈原两次被流放的原因是什么?
屈原的两次流放经历
第一次流放
屈原第一次被流放是在北汉。原因和秦楚的《黄刺之盟》有关。
公元前313年,秦国为了破坏楚国和齐国的联盟,让张仪去楚国做这件事。张仪告诉楚王,如果不与齐国结盟,秦国可以给楚国六座城,也就是相当于六百里的土地。楚王立即派使者带着相玺到秦国,又派人到齐国骂齐王。但是,最后秦毁约,给了六里地。楚国出兵攻打秦国,两次失败,名落孙山。
八年后,秦国和楚国结成联盟“黄刺之盟”。然而,由于屈原反对这一联盟,并一直受到排斥,屈原最终被驱逐出杜英,流放到北汉。流亡持续了六年。
第二次流放
楚襄王第六年,秦国攻打韩国,大获全胜。这位王子写信给楚襄王,指责楚国的背叛,并想带领王子们讨伐楚国。屈的原则指出了“楚襄王不忘造反”的情怀,并指出客死秦国是因为秦国不忠不义。这件事惹恼了秦王,秦王下令晋商诽谤襄王,襄王把屈原流放到南方的一个偏远地区。
流亡者一般从杜英向东南,初夏到达洞庭湖,最后经霞浦到达陵阳,即今安徽青阳县。这种放逐持续了二十多年,直到屈原生命的终结。即使最初被流放,屈原依然不觉得苦,因为家国还在。但楚国灭亡后,屈原选择了殉道。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48900.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