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下:西晋名臣张华是如何说服司马炎派兵伐吴的?(图)
西晋名臣张华是如何说服司马炎派兵伐吴的?
说起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父子三人,真的是能隐忍,善谋略,将曹魏的江山收入囊中,最终三国归晋。可能是因为这三个人太出众,好像用光了司马家所有的智商,导致他们的后代远不及他们三人。话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后,东吴尚在,却整日纵情声色,不求上进,幸好西晋名臣张华最后劝说司马炎定策伐吴,才消灭了这一大隐患。那么张华是如何说服司马炎派兵出征伐吴的呢?
为了做皇帝司马炎重演“禅位”戏,他登上龙床的头件事便是命太仆(掌管御马的官)刘原代他前往太庙,追谥祖父司马懿为宜皇帝,伯父司马师为景皇帝,父亲司马昭为文皇帝。接着就大赦天下,封赏皇官贵族,大臣。
封赏先从宗亲开始。司马炎把他的一个叔祖父,6个亲叔,3个亲弟弟,17个同族的叔伯及兄弟统统封为王,他们可在自己的封国内设置军队。诸王中还有人同时被封为辅政大臣或持节都督地方诸军事的将军。封完宗室,司马炎又将朝中所有大臣一一加官晋爵。他用心良苦,想出一个因人设官的办法,把历来朝中的最高官职,即三公增为八公(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在武职中,不仅保留了汉代所设的骠骑、车骑、四征(东、南、西、北)大将军之职,而且增设了四镇、四安、四平等十二个大将军。宗室及大臣们得了实惠,个个喜笑颜开,叩头谢恩不迭。
他整日寻欢作乐,自认为四海升平,国家无事。对于仍盘踞南方的东吴认为无所谓,不求上进。
有一天,司马炎正与大臣张华在棋盘上杀得难分胜负,内侍呈上一封来自襄阳的急奏。武帝看完后,很久没有说话,只是微微点头,然后顺手将其递给张华。张华一看,原来是镇南大将军杜预的道奏章,其中说道:“自今秋以来,伐吴之势已明即刻兴师,绝无倾败之虑!如不及早动手,那就难以成事了!”
张华看罢,忽然将手一伸,猛地推翻棋盘,棋子撒了一地。
司马炎惊的目联口呆,张华早已站起身来,躬身施礼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武帝司马炎糊里糊涂地问:“何喜之有?”张华眼里闪着光芒道:“陛下眼看就要成就一桩惊天动地的勋业,如何喜!”
武帝让他细细说来,张华这才有头有尾地说出一番话来:“陛下,杜将军所言甚是!目前敌我相比,成败之势一自了然。陛下英明神武,我朝国秦民安兵精粮足,一旦兴师,军民定能全力以赴,而是主孙皓则荒淫暴虐,国内民怨鼎沸。所以乘势发兵定能以死效命。这也是羊太傅(指羊枯)的遗言,臣以为陛下决不会坐失机!”
武帝听完顿时兴奋得满脸放光,他的鼻翅儿扇动着,猛吸了几口气奋臂一挥说道:“卿言正合联意。朕意已决,明日传旨发兵!”
张华推棋盘故作惊喜,而后趁机进谏兴兵伐吴的原因何在?原来,晋武帝在“平定东吴,统一六合”这个问题上始终犹豫不决,事情还要追溯到羊祜坐镇荆州之时。
表面上与吴军修好的羊枯,暗中加紧,准备伐吴,除加强本部的操练和作战的物资准备外,还委派叫王睿的部将出任益州刺史,以备日后顺江而下,协助平吴战争。
陆抗于泰始十年病故。让陆抗四子陆景、陆晏、陆机、陆云分领其军。四人无带兵作战的经验,此时的孙皓更加肆无忌惮地滥杀大臣,鱼肉百姓,使得国内危机四伏。此时襄阳的晋军却已屯田800余顷,兵强马壮,粮草充足。羊祜见时机已到,于是立即让人往洛阳送去奏章,说明现在是“平定东吴,统一六合”的大好时机,请求立即出兵伐吴。张华同意羊枯的意见,力主武帝抓住机会,平定四海,可是司马炎接到奏章之后,举棋不定,而以贾充为代表的一帮大臣更是极力反对,理由是国家初定,需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加之西边还有鲜卑人扰乱,更不宜大举进兵伐吴。司马炎把羊祜的奏章搁下了,这一搁就是七八年。
张华认为不可错失良机,现在又有杜预进谏,请求兴兵伐吴,这正是自己再次进言的大好机会,于是作出了惊人的举动,并且真的打动了司马炎,帮助他下决心。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尸佼说:“听人之言时,如果耳目不觉得惊异,视听不觉得深远,那么即使是很好的话也听不进去。所以,说话的人在说话之前,必须先“钓情’,用定的形式探测对方的心理,然后用适当的方法表述,引起对方的注意和重视,使其乐于接受。这样的道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张华这次进言的成功,就在于他采用以“突发”的行动以“钧情”的策略,即先用推棋盘这个举动给晋武帝一个刺激,然后察看他脸色表情反映出的心理状态,适时进言,从而获得满意的效果。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30434.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