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一下:蜀国一直致力于北伐,诸葛亮为何不向南方发展呢?(图)
蜀国一直致力于北伐,诸葛亮为何不向南方发展呢?
蜀汉后期,由于蜀后主刘禅的信任,完全放权于诸葛亮,手握军政大权的诸葛亮对蜀汉也是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后半生的心思全部都在北伐上面了。诸葛亮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再加上蜀国国力远不如曹魏,最终累死在了五丈原上,既然蜀国北伐一直未能成功,那么聪明如诸葛亮,为何不选择向南方发展呢?
蜀汉立国之后,始终以北伐为其主要国策,包括诸葛亮在内的君臣,缺乏向南扩展的意识,而北方的曹魏又强于蜀汉,蜀汉这边呢?又缺乏韩信那样真正有智谋的军事人才,所以诸葛的北伐最终必然性地以失败告终。
那么如果真的向南,蜀汉有没有可能开创一片新天地呢?
咱不妨先来看看,当时的中南半岛,究竟是个什么状态。蜀汉倘若派出一支十万人的军队,有无可能取得突破?
首先,我要说的是诸葛亮是有优势的,那便是蛮王孟获,已然表示臣服,假如诸葛能很好地利用孟获作向导,对于南征是有很大好处的。
再往南,一个曾以“哀牢”之名的联盟政权曾在此。古哀牢人最早曾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居住,与古汉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官渡之战前131年,也就是公元69年,哀牢王率77个属地邑王归附汉朝,当时对这个地区的人口统计是:5万余户、55万多人,可见不是一个小国。
随后到了公元76年,哀牢王便与汉朝闹翻了,闹翻的结果便是打,而打的结果便是哀牢的灭亡。自然,哀牢国并没有全军覆没,还有一些残余势力,这就向西迁徙,组建了一个新的国度,叫做掸国。统治中心开始转移到怒江以西的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区,成为各部族的盟主,很快又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区崛起。
掸国继续向汉朝献忠心,确实也得到了汉朝的支持。据《后汉书·西南夷传》 载:“公元97年,掸国国王雍由调派遣使臣经永昌到洛阳出使东汉,赠送掸国出产的珍宝,汉和帝回赠了金印和紫绶带”。公元120年,又派遣使臣及庞大的杂技团出使汉帝国。公元131年,再次派遣使团向汉帝国赠送了掸国大象。
但数十年后,东汉步入董卓乱政和诸侯纷争年代,掸国失去汉帝国的军事支持,便遭到南面强敌的入侵,这边是骠国。
所以诸葛亮若是南征,面对的最主要敌人便是骠国。
骠国兴起于伊洛瓦底江流域,是一个信仰佛教的国度,最早兴起的年代居然与蜀汉立国差不多,这个国度曾大规模向北用兵,直接占领掸国尊莫、东帕一带的领土,并继续向北扩张。
骠国强盛时期,据说有18个属国、298个部落和9个城镇,但那时已经是唐朝,距离三国岁月绵长,其疆域北抵南诏,东接陆真腊(今泰国、老挝、柬埔寨接壤一带),西接东天竺(今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等地),南至海,据有整个伊洛瓦底江流域。最后,被缅甸所灭。
事实上,诸葛亮若南征至此,骠国的抵抗也不会很强烈,因为当时这里的军事实力并不强,不足以抵御蜀汉军队。
若是再往南,那就是扶南国了。这个国度统辖着当今柬埔寨全部国土以及老挝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国东南部一带。
三国时期的公元229年,东吴大将吕岱曾派人至扶南国,此为该国与中国互通友好之始。此后扶南之国势渐盛,至唐才为真腊合并。
事实上总体而论,蜀汉若是南征,在军事上问题是不大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适应这里的炎热气候,而且是否愿意顺应这里的气候做一些改变。假如蜀汉在北伐失利的情形之下调头向南,一直打到孟加拉湾,建立一个新的国度,那真的是历史的大变化(中南半岛将由受印度、华夏的双重影响变为受华夏文明的影响为主)。
自然,这种事并未发生,因为蜀汉不屑往南,压根就没这个想法。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30619.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