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一下:诸葛亮隐居山林,为什么还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图)
诸葛亮隐居山林,为什么还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
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请卧龙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很多人就算不了解三国,也一定听说过这段历史,基本上已经成为三国的“入门课”了。既然如此,对于诸葛亮提出的三分天下的“隆中对”也一定有所了解,可以说,当时的诸葛亮对于局势的把控十分准确,这一点让刘备非常惊喜。不过,当时的诸葛亮一直隐居山林,他又是如何做到能对天下大势这样了解的呢?
诸葛亮所著的《戒子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从这一句话,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诸葛亮隐居,并不是说就呆在草庐看书,哪也不去,如果是那样,那不就成书呆子了?刘备也不会三顾茅庐了?记得《三国志》描写三顾茅庐里,刘备前两次都没能见到诸葛亮,后来从书童以及诸葛亮的岳父弟弟那得知,诸葛亮游历去了。所以诸葛亮隐居仅仅是不入仕的意思。
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和他是好朋友。他朋友也不是一般人。看人不需要接触很久,像诸葛亮这样有眼光有智慧的人,很多时候从那些人做事的方法的细节上就可以看出其人如何,所以对人才清楚这方面才是原因。换了别人,就算是天天见面的人也很难看出其人如何,其才如何。
那他是怎么知道这天下大势的呢?
我想,他应该看到了一些别人没发现的规律性东西。就像隆中对三分天下的设想一样,当时天下可是N多人的,益州刘璋、荆州刘表、汉中张鲁、西凉马超。各地小势力一群一群的,而只有诸葛亮知道那些人都不成器,心中有了怎样把他们取而代之的方法,这个不是说打听能听到的,更多的是思考的结晶,是智慧的表现。“而且如果找人打听,也是道听途说,可能会以讹传讹,让信息有偏差的呀”偏差的只是表面的信息,也就是细节方面,而对诸葛亮这种心怀天下的人来说,不是看热闹的,是看门道德,有用的只有事件的实质。这些都是通过思考才能领悟的。
因此各势力形势的大致情况更多的是他思考的结果。
除此之外,我们需要考虑到他的社会背景。要知道,诸葛亮与当时的有名望的士林中人或当世大儒交往。所以,诸葛亮出山前,曾与司马徽、黄成彦、崔州平、徐庶等名士交往。而司马徽和黄成彦在荆州士林中名望甚高,自然不乏对天下大势的探讨。更加重要的是司马徽与荀家的颍川书院关系颇深,自然不愁消息来源,而且消息也不会有偏差。
所以说,古人的隐居绝不是两耳不闻天下事,尤其是诸葛亮这种志在天下的读书人,当时的隐居,主要是为了静待天下大势乱象显现。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31122.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