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忽必烈为何要远征日本 两次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图)
忽必烈为何要远征日本 两次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很多朋友并不清楚,忽必烈在和南宋交战的同时,还曾出兵日本,不过这场战役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效果。等南宋彻底灭亡后,忽必烈再次派军征讨日本,但结果却是以失败告终。论兵力,元军肯定是要远胜日本,但日本毕竟是在海上,这让习惯陆战的元军非常不适,而且当时坐船去日本本身就有很大的风险。那下面就来简单讲讲这段历史,看看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1、忽必烈派使臣出使日本
元世祖忽必烈平定了南宋之后,也想像祖父成吉思汗那样,征服四方,建立功勋,扬名天下。
然而,当他打量一下四周,蒙古帝国的术赤兀鲁思(汗国)、察合台兀鲁思(汗国)、窝阔台兀鲁思(汗国)、旭烈兀兀鲁思(汗国)雄踞在西北,让他无法西征发展,惟有东亚与南亚尚有征服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蒙元帝国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结合体,海外征伐带来海外贸易,这对于忽必烈是一个诱惑力。因此,忽必烈开启了对上述地区的海外用兵。
忽必烈最先了解到有关日本的情况,大约是至元初年。
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高丽人赵彝向忽必烈献策,说自汉唐以来,日本就通好中国,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可以向这个岛国派出使者,令其来朝进贡,展我大国雄威。
忽必烈听了,十分高兴,刚好迎合了忽必烈征服世界,四海,八方来朝的心理。
转年八月,忽必烈其日心情大好,一下想起日本,就任命兵部侍郎黑的充国任使,佩虎符,以礼部侍郎殷弘为副使,持国书取道高丽泛海出使日本,但最终由于高丽方的原因,没有到达日本本土。
忽必烈一直没有忘记日本这个岛国,对其十分感兴趣,到了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六月,又派黑的率队出使日本,让高丽国王派人护送去日本。
高丽王便先派了手下潘阜代蒙古使臣去日本,传达国书,联系相关事项,但一登陆,就被日本人拘禁,六个月后才被放回,没有完成初步计划。
翌年九月,黑的与殷弘便亲自带着忽必烈国书,高丽派船抵达日本马岛,上岸后日本人十分不友好,拒不接纳,管你什么大元帝国,为了复命,黑的等人顺手牵羊抓了两个日本人塔二郎、弥二郎,押解回京城复命。
忽必烈从这两个日本人口中了解到更多日本的信息,并于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六月,让塔二郎二人回国,并让他们带去一封以大元帝国中书省名誉写给小日本的书信,这塔二郎二人回国后,没有了消息,看来日本人根本就没有搭理,这令忽必烈更是念念不忘。
2、赵良弼请缨
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忽必烈藩邸旧臣,时为高丽经略使的赵良弼看到忽必烈几次派出的使臣都没有完成任务,他就想为主子了此心愿,主动请缨,奉使日本。
忽必烈觉得老赵年纪大了,开始并没有同意,这赵良弼力请出使,忽必烈看到老赵忠心,便答应了,便任赵良弼为秘书监充国信使,出使日本,考虑到这位老臣的安危,下令调拨三千军卒护卫随行。
老赵说:我是出使日本,又不是打仗,带着三千人马,恐产生误解,我只带书状官及随从二十四人足够了。
老赵船只扬帆抵达日本的金津岛,岛上日本人见有一艘船驶来,岛上守军便舞枪弄棒来攻击。
老赵悠然下船登岸,神态自如,说明是大元帝国的使臣,是通好日本的。
金津岛上的守将就把赵良弼等人带到太宰府之西的守护所,软禁了起来,派了军卒看守,时不时大声叫喊,挥舞手中兵器进行恫吓,入夜还有意熄灭灯烛,点燃邻舍,好一番“表演”。
天一放亮,日本太宰府官员派出军卒,占据四周高地,然后派人追问赵良弼一行来日本到底干什么?并且威胁赵良弼,让他交出国书,赵良弼临危不惧,大义凛然,对他们说:奉上国之命,这国书只能俟见日本国王时才能致达,日本人不依不挠,在逼迫下,赵良弼录了一付国书副本交给他们,才算了事。
随后,日方又说:我们听高丽多次讲,元军准备征讨我们,如今你们的皇帝遣使送国书,希望能够先派人随你们归国回报联系。
赵良弼无法见到日本国主,只好依日本的要求,让书状官吴铎等人陪着日本使者回大都请求觐见忽必烈,而赵良弼被“护送”到对马岛,当了人质。
忽必烈闻吴铎携日本使者来京,怀疑这不是日本国主的使臣,可能是金津岛官员的行为,便命令翰林学士承旨和礼霍孙去问计智囊姚枢、许衡,给分析一下。
姚枢二人都认为这是日本人的私自行为,绝对不是日本国主派来的,这是来打探我朝虚实的,不要召见,于是,忽必烈没有接见日本使者。
到了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五月,被日方软禁了近三年的赵良弼才被放归。
忽必烈见到老赵,详细询问出使及滞留的情况,称赞老赵:“卿可谓不辱君命呀!”
由于老赵滞留日本近三年,自然对日本的情况掌握的比较多,忽必烈一直想出兵日本,便几次征询赵良弼的看法。
老赵说:“臣居日本岁余,暏其民俗,狠勇嗜杀,不知有父子之亲、上下之礼。其地多山水,无耕桑之利,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况舟师渡海,海风无期,祸害莫测。是谓以有用之民力,填无穷之巨壑,臣谓勿击便。”
老赵是坚决反对远征日本的,认为没有必要。
然而,忽必烈强烈的征服欲让他听不进赵良弼的劝谏,反而认为日本无礼应该征伐,于是先后发动了两次渡海侵日本的战事。
3、两征日本
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忽必烈举全国之力正在发动灭南宋的战争,还是尝试对日本发起试探进攻。
三月,忽必烈下达命令,令凤州经略使忻都为东征都元帅、高丽军民总管洪荼丘为右副元帅,汉将刘复享为左副元帅率领屯田军、女真军以及水军共一万五千人(也有的记载两万人),高丽出兵五千余人,乘大小船只九百余艘,渡海攻伐日本。
十月,忻都、洪荼丘、刘复享率军分别攻入日本对马岛、一歧岛等岛屿,与守岛日军展开激战,取得初步胜利,但向岛屿纵深进军时,由于没有统一的调度指挥,军中又缺乏箭矢与补给,不得不主动撤兵回国。
有了这次尝试,让忽必烈更坚定了收拾小日本。
至元十六年(公元1779年),忽必烈手下大将张弘范崖山大战,南宋灭亡。
至元十七年(公元1780年)二月,志得意满的忽必烈闻知五年前派往日本的使臣礼部侍郎杜世忠一行被日本人杀害,忽必烈龙颜大怒,并没有同意忻都、洪荼丘立刻率兵讨伐的请求。
五月,忽必烈召南宋降将范文虎入京商议征日本之事,决定征发江南新附军(南宋降军)十万为征日主力,以范文虎为帅。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正月,成立征日本行省,诸王阿剌罕为右丞相,高丽国王王賰为左丞相,范文虎、忻都、洪荼丘并为右丞,李庭为左丞,张禧为参政,领导班子很豪华了。
出征前夕,又授予新附军军官佩虎符,并把阿剌罕、范文虎召至京师,亲加训喻。
随后,元军兵分两路,忻都、洪荼丘率所部兵马四万(这四万人一直是驻守东北,把控高丽的精英部队),由高丽金州合浦渡海,阿剌罕(因生病,由阿塔海代其总兵)、范文虎率江南兵(也就是南宋降卒)十万由定海、庆元等处扬帆渡海。
临行,忽必烈还以“此间不悉彼中事宜”为由,命令元军统帅自行机动处理一切军务。
七月,两路大军先后抵达日本鹰岛、平户岛一线,但行省官员商议如何进兵时,发生了严重分歧,造成征日大军在鹰岛、平户岛一带“逗留不进”,根本就没有对日采取有效的军事行动。
八月一日夜里,突发变故,飓风大作,海浪如山,排山倒海,为了防止海浪颠簸,元军将船只捆绑至一起。谁料这飓风的威力太大,造成船只相互撞击毁坏,军士坠海溺死很多。
只有张禧所部事先筑垒平户岛,隔五十停泊战舰,以避风涛触击,才幸保了船只。
惊魂的飓风过后,范文虎率众将欲各自选择坚好船只逃归。
张禧认为:“士卒溺死者半,其脱死者,皆壮士也。曷不乘其无回顾心,因粮于敌,以进战!”张禧的建议是英明的,大部分船只被飓风所毁,已无退路,绝地反击一定起死回生的,成就伟业。
然而范文虎却说:“还朝问罪,我辈当之!”(难道忽必烈对范文虎说了什么?)根本不听张禧的话。于是,范文虎率众将抛弃军士,乘船逃归(这事是有点怪)。
被抛弃的军队,群龙无首,很快就被日本军队消灭,大部分被杀,一部分成为奴隶,可叹十万新附军就如此魂断日本,令人惋惜。
忽必烈发动的第二次侵日战争,因飓风袭击而惨败。小日本认为这场飓风拯救了国家命运,称之飓风是“神风”。
到底此次征日本,忽必烈都对范文虎说了什么?临行阿塔海代阿剌罕统兵,是阿剌罕真的病了吗?那“此间不悉彼中事宜”,包含了什么内容?
此次远征日本,十万新附军被全部抛弃到日本海岛,几乎全军覆灭,从范文虎执意遗弃军队逃归来看,实是达到了不杀降而降人自消的目的。
退一步讲,这次征日本,启用新附军,完全是一箭双雕,如战胜,就留新附军驻守日本诸岛,以解决十万新附军的生活给养等方面。如果战败,自然减员会很大,还可治其罪,借此消耗新附军。
历史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给后人留下种种谜团。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40623.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