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谜:蒙古独立后汉人去了哪里?(图)
蒙古独立后汉人去了哪里?
在蒙古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称为的时候是在铁木真之后才有的。在公元13世纪初,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之后,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这便是“蒙古”的由来。在元朝灭亡之后,人们对蒙古的称谓从地域上区分主要有三种:1.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人称为漠南蒙古,亦即科尔沁部;2.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称为漠北蒙古,亦即喀尔喀部,喀尔喀蒙古;3.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称为漠西蒙古,亦即卫拉特部,也称为厄鲁特(额鲁特)蒙古。
明朝时期,瓦剌和鞑靼是威胁中原的两大主力,瓦剌是指漠西蒙古,鞑靼是明朝对成吉思汗嫡系北元政权以及其治下蒙古高原东部草原部落的统称,与蒙古高原西部的瓦剌对立,分为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含永谢布部)、鄂尔多斯、阿速(奥塞梯人)等部,他们大约是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
在民族融合的历程中,总是伴随着贸易和战争,贸易活动除了官方之外,即是民间。而在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呈现出来的走西口,被称作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就是当时民间贸易的扮演者,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然而,随着时局的变化,一些人注定了会一去不复返。1921年的时候,外蒙古的叛军联合起来攻陷了库伦,北洋军抵挡不住,纷纷逃散。这之后,外蒙古宣布独立,生活在那里的汉人们十分的惊慌,但他们的回国路线已经被切断了。
库伦,外蒙古首府,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前身。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库伦为乌兰巴托,并定为首都,意思是“红色英雄城”。为了离开这里,回到祖国,有人绕过主干道,从沙漠里中返回。也有人选择去恰克图,原因是:恰克图离俄国非常近,从那里到俄国,然后就可以买火车票乘坐火车回国。
恰克图,又称恰克图买卖城,是十八世纪二十年代末,在大清国外蒙古北部边境出现一座专事对俄国贸易的商埠。该城不仅为清俄两国人所熟知,且名扬世界,被西方誉为“沙漠中的威尼斯”,对活跃清俄两国的经济生活起了重要作用。其古地名为南恰克图,位于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北部(今蒙古色楞格省北部蒙俄边境),北面毗邻俄罗斯帝国恰克图,是南通北京、库伦和北达伊尔库茨克、莫斯科的商业路线的中心。
恰克图一直到今天都有,而买卖城却已不复存在了。这个意思很明显,恰克图因为买卖城发展为城市,但在后来的发展中,买卖城就不存在了,只有恰克图了。1921年2月11日温甘伦军击败北洋驻军,占领了库伦,并在那里建立了军事独裁,北洋军残部逃往地就是买卖城。据有关资料显示,二十世纪初,买卖城还有数千中国人居住在买卖城,但到了二十年代,一场大火彻底毁灭了这座一度繁华的城市,买卖城的旧址上,现已经是一片茫茫草原。在它的南边,兴起了一座小镇,名叫阿勒坦布拉格(一作阿尔丹布拉克,蒙语的意思是“金色泉水”),但这座小镇和当年的买卖城已经没有多少关系了。因此,人们有时候会把买卖城和恰克图弄混,有时候也会认为阿勒坦布拉格就是当年的买卖城。
当年,选择从恰克图经俄国回国的那些汉族人,并非都弄到了回国的车票,其中的一些人选择留在俄罗斯发展,还有一些因为买不到车票或者找不到门路,留在了买卖城或者直接原路返回了。如此,我们要说的问题就比较清楚了——当年有多少走西口或者从事其他职业的汉族人留在了今蒙古国?
对此,网络的说法是10万人,但是,在我国出版的一些文献资料里,对此都没有记载,其依据可能来自英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Nationalism and hybridity in Mongolia》(可译作:蒙古的民族主义与混杂),据其记载,1918年外蒙古总人口近65万,其中喀尔卡蒙古人约49万,中国人(Chinese)约10万。然而,这些人至1969年时,只剩下了700多人;至1989年时,只剩下了200多人。人口减少的原因被分析认为主要有两点:1.直接改族,由汉族改为蒙古族;2.与当地通婚变成了蒙古族。
这就是民族融合过程中,需要人们付出的“代价”,有些人注定要背井离乡,融入他国,而我们今天对于走西口人口流动的研究,显然车内部分要多于国外。事实是,这条人口流动的线路还是当年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而在外蒙古独立后,没能返回祖国的那些汉族人,大约是以商人为主的,他们的经历分明很像历史上自中亚来中国做生意的粟特人,不过是时间与地点不同罢了。
需要强调的是,《Nationalism and hybridity in Mongolia》一书所说的10万人,是在外蒙古独立前,也就是说1921年的时候,这中间还是有一部分人回到了中国,并不是网友所说的10万人全都被留下了。虽然,我们今天已经弄不清具体的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10人万之多。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40624.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