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秣陵怀古》·纳兰性德原文赏析及考点
秣陵怀古
作者:纳兰性德
时代:清代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秣陵怀古 译文
译文
山的景色同江水的声音都已寂寥,十三陵中树木在晚风中萧萧作响。
中原的事业与江左政权一样腐朽,芳草何必为六朝的旧事而感伤呢?
注释
秣(mò)陵:金陵,即南京。
山色:钟山的景色。江声:长江的水声。
十三陵:明代十三个皇帝(从明成祖至崇祯帝)陵墓的总称。萧萧:此处状风声。
中原事业:指迁都后的明王朝。江左:建都南京的几个政权。
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秣陵怀古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侍卫随康熙帝离京南巡,十月至江宁(即南京),康熙帝祭祀明孝陵。贵族出身的纳兰性德触景生情,从统治者的角度,写出了这首怀古诗。
秣陵怀古 考点
阅读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秣陵怀古》,回答问题。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①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②,芳草何须怨六朝?
【注释】①十三陵:泛指明朝帝王陵墓,含南京明孝陵。②江左:指长江下游部分地区,诗中代指六朝政权。此句意为强盛的明朝最终也如六朝一般覆灭。
⑴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诗人将景物描写与史实叙述结合,表达了对前朝政权最终覆灭的慨叹。
B.末句运用拟人,“何须怨”三字表达了诗人对王朝衰亡原因的深沉思考。
C.山色、江声、陵树、芳草,选景鲜丽,表达诗人对前朝繁华的无限向往。
D.全诗带有政论色彩,但诗人遣词造句却始终保持诗歌应有的精致和细腻。
⑵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诗歌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秣陵怀古 考点参考答案
秣陵怀古 赏析
秣陵怀古,光看题目,似乎还是传统诗词中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吟咏。可纳兰性德不然, 他围绕明朝开国建都于金陵,后来统治全国,迁都北京,最终仍落得个覆灭的命运展开议论。
诗的前两句是借景抒情。“山色江声共寂寥”,秦淮自古繁华地,这里江山险要,有虎踞龙盘之势。可是如今南京钟山的美景、长江的水声都归于寂静,呈现一片凄凉的景象。诗人眼前是秣陵,但思绪所及,却是对千里之外的北京郊外的“十三陵树晚萧萧”的联想,晚风吹过明皇陵,只有树叶微微作响,两者同样都是一片萧索的境况。 “中原事业如江左”,这句将全诗主旨直接揭开:曾经统治全国的明朝政权,即所谓的“中原事业”,与历史上偏安于长江下 展开阅读全文 ∨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gs/8577.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