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七哀诗三首·其一》·王粲原文赏析及考点
七哀诗三首·其一
作者:王粲
时代:两汉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委身 一作:远身)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七哀诗三首·其一 译文
译文
长安乱的不成样子,李傕、郭汜等人大肆作乱。
于是我前往荆州,寻找新的容身之地。
送行时亲戚对我很是悲伤,朋友们依依不舍追攀着车辕给我送别。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
“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我们母子如何能都被保全?”
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些话。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遥望着长安。
领悟了《下泉》的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七哀诗三首·其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这年六月,董卓部将李催、郭汜在长安作乱,大肆烧杀劫掠,这时王粲逃往荆州,依靠刘表以避难。此诗是王粲初离长安往荆州时所作。当时他是十六岁。
七哀诗三首·其一 考点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②题。
从军行七首(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注]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无那:无奈,指无消除思亲之愁。
①对这两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从军行》本为乐府旧题,“行”,又叫“歌行”,是汉朝乐府歌曲中一种体裁的名称。
B.两首诗中提到的“羌笛”、“琵琶”都是边地风味的乐器,“胡琴琵琶与羌笛”常出现于边塞诗中,是因为这些带有异域情调的器乐极易唤起征戍者的感触。
C.第一首中的“关山月”是乐府古典之一,表现了征戍之苦和离别之情;第二首中的“关山”则为双关,既有“关山度若飞”的“关山”之意,又有“关山月”曲调的凄清。
D.两首诗都写到了“秋”,一是秋风,一是秋月,虽然景不相同,却都表达出缘秋而愁的心绪。
②对这两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首诗都采用了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都是前三句叙事、写景,层层深入,反复渲染,为末句抒情作铺垫。
B.第一首诗用“万里愁”表现征夫思妇,“万里”既有相隔之远的意思,也有愁绪之长绵延万里之意。
C.第二首诗说到边愁时用了“听不尽”三个字,可谓意味深长,是怨?是叹?其中包含的复杂感情通过这三个字得到了丰富的表现。
D.两首诗都表现了征夫怀念亲人,思恋故乡的感情,并且都是从听觉、视觉和心理感受来写,情调苍凉沉郁,哀怨低婉。
七哀诗三首·其一 考点参考答案
答案:D;C
七哀诗三首·其一 鉴赏
“七哀”,《文选》六臣注吕向注云:“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这是望文生义。元人李冶《敬斋古今黈》云:“人之七情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殊,今而哀戚太甚,喜、怒、乐、爱、恶、欲皆无有,情之所系惟有一哀而已,故谓之七哀也。”亦颇牵强。《七哀》是乐府歌辞,今人余冠英说:“所以名为‘七’哀,也许有音乐上的关系,晋乐于《怨诗行》用这篇诗(指曹植《七哀》)为歌辞,就分为七解。”(《三曹诗选》)较有道理,可以参考。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西京,指长安。东汉都城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故称长安为西京。豺虎,指董卓部 展开阅读全文 ∨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gs/8599.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