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塞上曲送元美》·李攀龙原文赏析及考点
塞上曲送元美
作者:李攀龙
时代:明代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塞上曲送元美 译文
译文
元美手持插着白羽的军事文书,冒着霜冻的寒气出行塞外。东北边境的异族侵扰边关,那报警的狼烟在相连不断的烽火台上一个个燃起,直抵京城。
元美出行之时,正当拂晓,城头上斜挂一弯西垂的冷月。天明以后,一场恶战又会在前线爆发。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人未卸衣,马未卸鞍,他们正焦急地翘首等待着京城的决策到来。
注释
塞上曲:古乐府诗题,以唐代李白、王昌龄诸作最为著名。
元美:即王世贞,与李攀龙齐名,同为“后七子”领袖。
羽:指羽书或羽激,为古时征调军队或用于军事的文书,上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胡烽(fēng):指北方少 展开阅读全文 ∨
塞上曲送元美 创作背景
《塞上曲送元美》是一首送别诗,明代中期,边事屡起,北方的鞑靼多次入侵,直接威胁国都北京,诗人和王世贞同为明“后七子”领袖,友谊笃深,诗人作此诗送别王世贞奔赴前线,并勉励其勤劳边务,以分国忧。
塞上曲送元美 考点
4.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答: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塞上曲送元美 考点参考答案
分析 (1)理解语段的内容,分析哪些内容是所见,哪些内容是所想.然后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所体现的情感;
(2)指出手法在文中的体现,分析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解答 (1)“草已添黄,兔早迎霜”描写了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月昏黄,夜生凉”表现了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通过景的描写,表现了汉元帝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以及离别之后的孤独痛苦;
(2)此题只要了解了对仗、顶真手法的具体含义,答题时不难的,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即可.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顶真,亦称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使得表达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此处主要用来表现汉元帝的悔恨之情、相思之愁.诗中运用对仗的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等,顶真的有“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参考答案
(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点评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针、反语等.
塞上曲送元美 赏析
开篇“白羽”两字就点明边塞军情紧急,古时军事文书插上鸟羽,表示此书十万火急,须像飞鸟一样迅速传递,故称羽书或羽檄。“霜”字既形容鸟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而且还暗含形势险峻的意味。首句勾勒出一幅信使带着那份如含严霜的羽书,冒着塞外的寒风策马飞奔的画面。
第二句“胡烽不断接长安”,“胡烽不断”形象地点明外族屡侵边境。长安是唐代国都,“接长安”应前句“出塞寒”,表示边境频频告急,战报直入朝廷,军情之峻急尽在不言之中。
诗的前两句给全诗笼罩上紧张的战争气氛。这两句用战争所特有的镜头——羽书、胡烽,极写边事严重,句式急促,紧迫之感跃然纸上。
展开阅读全文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gs/8678.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