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西施咏》·王维原文赏析及考点
西施咏
作者:王维
时代:唐代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西施咏 译文
译文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注释
西施:吴越春秋:越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谷,教以容步,三年学成而献于吴。
傅脂粉: 展开阅读全文 ∨
西施咏 创作背景
《西施咏》作于天宝时期。王维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而“读书三十年”的儒生,却“腰下无尺组”,“一生自穷苦”。
西施咏 考点
阅读诗人罗隐①的两首咏史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帝幸蜀②
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注]①罗隐:唐代诗人。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②晚唐时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至四川,至光启元年(公元885年)才返回京城。
(1)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的《西施》也是这样吗?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罗隐的什么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施咏 考点参考答案
答案:
解析:
(1)罗诗和以前的诗有所不同。罗诗认为将历史的罪过强加于妇女头上是不正确的。诗中后两句说道,如果说吴国的灭亡要归咎于西施的话,那后来越国的灭亡又由谁来承担责任呢?
(2)两首诗都体现了罗隐对“红颜祸水”说法的反对和批驳,他认为一些历史大事固然与女人有关,但不能一味地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女人,统治阶级要反省自己,不应一味地推卸责任。
西施咏 赏析
诗人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甚至连一些斗鸡走狗之徒也得到了君王的恩宠,身价倍增,飞扬跋扈;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而“读书三十年”的儒生,却“腰下无尺组”,“一生自穷苦”。
王维以这首诗来借咏西施,以喻为人。《西施咏》取材于历史人物,借古讽今。诗人借西施“朝贱夕贵”,而浣纱同伴中仅她一人命运发生改变的经历,悲叹世态炎凉,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借世人只见显贵时的西施之美,表达对势利小人的嘲讽;借“朝为越溪女”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纵,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西施咏 鉴赏
此诗通过借咏西施而抒发现世感愤不平的讽刺诗,语意深微,很有普遍性。诗人通过西施的故事来发表诗人对人生的一点体会。即“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的现象。这一现象有两种情况:一是一般人难于辨别好歹,一旦美好事物被发现后,大家才吃惊地感叹艳羡;二是某些人与事物本来也平常无奇,一旦被评为上品或提拔成高官贵妇后,大家就刮目相看,敬佩不已。
春秋时越国诸暨芋萝山的美女西施,被越王勾践选送给吴王夫差,成为吴宫邀幸擅宠、娇怜命贵的艳妃,左右了吴王,支配了吴国。当然,西施这样做是有她的政治目的,但王维的本诗并不是取材她的政治图谋,而是用她入官后艳色凌人,写令人感到厌恶的恃宠擅权的官场 展开阅读全文 ∨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gs/8757.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