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杂诗三首·其二》·王维原文赏析及考点
杂诗三首·其二
作者:王维
时代:唐代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诗三首·其二 译文
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注释
来日:来的时候。
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杂诗三首·其二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之后,诗人便在孟津隐居多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作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杂诗三首·其二 考点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
(唐)杜牧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鉴赏练习]
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
A.前两句描写探使从渔阳经新丰飞马回转长安之情景,探使身后的滚滚黄尘,是迷人眼目的烟幕,又象征着叛乱即将发生的战争风云。
B.诗人从安史之乱的纷繁复杂的史事中,颇具匠心地选取了“渔阳探使回”的一个场景,主要目的在于揭露安禄山的狡猾。
C.后两句不用一字议论,便将玄宗耽于享乐,执迷不悟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D.“一曲霓裳”能达“千峰”之上,而且能“舞破中原”,运用夸张手法,表现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国破家亡的严重后果。
杂诗三首·其二 考点参考答案
答案:B
提示:
鉴赏提示 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诗的风格豪爽,在晚唐诗坛独成一家,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唐玄宗时,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后伺机谋反,唐玄宗却对他十分宠信。皇太子和宰相杨国忠多次启奏后,他才派中使辅璆琳以赐柑桔为名去探听虚实。璆琳受安禄山的贿赂,回来后盛赞安禄山的忠心。玄宗轻信谎言,从此更加高枕无忧,恣情享乐,不久“安史之乱”爆发。 |
杂诗三首·其二 鉴赏
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是他的妻子。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体味精妙。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总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因此,游 展开阅读全文 ∨
杂诗三首·其二 鉴赏二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 展开阅读全文 ∨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gs/8763.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