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子夜吴歌·夏歌》·李白原文赏析及考点

散文社2022-07-29 05:30:32625

子夜吴歌·夏歌


作者:李白

时代:唐代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子夜吴歌·夏歌 译文


译文
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荷花。
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
在回舟的时候,月亮还未出来,西施就被越王带邀而去了。

注释
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二首《夏歌》。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菡(hàn)萏(dàn):荷花的别称。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 展开阅读全文 ∨

子夜吴歌·夏歌 考点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子夜四时歌·秋歌①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②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③情。

何日平胡虏④,良人⑤罢远征?

【注释】①子夜吴歌:《子夜歌》系六朝乐府中的吴声歌曲。相传是晋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创制,多写哀怨眷恋之情,分春、夏、秋、冬四季。李白依格了四首,此首属秋歌。②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③玉关:即玉门关。④虏:对敌方的蔑称。⑤良人:丈夫。

1.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象,描绘“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所展示的画面。

2.体现思妇心愿的是哪一句诗?诗歌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子夜吴歌·夏歌 考点参考答案


唐代《子夜吴歌·夏歌》·李白原文赏析及考点

子夜吴歌·夏歌 赏析


  这首诗讲的是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

  诗首句“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

  “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著一“隘”字而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西施咏》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

  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gs/8780.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随机文章

猜你还喜欢这些...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