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裴迪原文赏析及考点

散文社2022-07-29 05:39:06590

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作者:裴迪

时代:唐代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译文


译文
归隐山林去到最深处,山峦沟壑要尽情地赏玩。
千万别学陶渊明笔下那个武陵人,只在桃花源短暂地游了游就匆匆出去。

注释
崔九:即崔兴宗,尝与王维、裴迪同居辋川。
南山:即辋川南边的终南山,故诗中说他“归山”。
马上口号:在马背上顺口吟成诗句。《全唐诗》此诗题下注:一作“留别王维”。
丘壑:既指丘陵川壑,也是暗用典故,含劝友人隐逸山林,莫改初衷之意。
武陵人:指陶潜《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人。

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劝勉诗,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两意,入山复出,不甘久隐。全诗用语浅淡,近乎口语,或暗用典,或明用典,或正劝,或反讽,喻之以理,晓之以情,在看似平淡的外表下蕴涵着浓郁的朋友情谊,含意颇为深远。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这两句是说这次回到山里之后,不论入山深浅,都要饱览山川之秀丽,林木之幽美。这当然是劝勉崔兴宗不要再留恋世俗的生活,把对山水的感情升华到一种与世俗生活相对立的高度,这与他们对现实的厌倦与反感有关。起句点题“送”字。诗人看着崔九向山中走去,于是劝勉他说,山中自有美妙之景,足以自得于心,一丘一壑,皆可怡性养神。次句“丘壑”用典,讽劝友人隐逸山林,莫改初衷,为下文预设伏笔。

  后两句紧依次句而写,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含蕴深刻。既是劝勉友人坚持初衷,尽享山水之乐,同时暗含这一层意思:如果弃隐入仕,以后想再度归隐,怕就难了。这里“暂”字用得极妙,与次句“尽”字相对。次句从正面劝说,结尾二句从反面劝勉。这一正一反,思虑周全,语意婉转,谆谆嘱咐,浓浓友情,溢于字里行间。

  结尾两句是劝崔兴宗隐居丘壑,既然在山水间找到了生活的真趣,就不要再从那个境界里返回到现实中来了。这一方面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之所以作者要人留恋那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是因为他们在现实中屡屡失败,一方面产生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感,另一方面也更深刻地认识了现实生活。当时像裴迪、崔兴宗这样的寒士是没有出路的,他们宁愿隐居山林,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因此作者劝他的朋友,既然在山水之间找到了真趣,找到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寄托,就不要像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武陵人一样,找到了桃花源却轻易地放弃了。作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因此他说:“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考点


文学文本阅读

南山雨

董桥

  三四十年前我带着家小来香港谋生,白天做两份兼差的工作,晚上给报纸杂志写稿翻译,三口生计勉强应付,偶然碰到意外支出,变卖细软的落难举措还是有的。这样熬了两三年,老二出世的时候,我去应征一份工钱优厚的职务,连过三关,十拿九稳,竟然落空。

  风很大,我走到大马路一家绸缎庄的屋檐下翻出诗册,浓浓淡淡的墨色录了许多唐诗清诗,范石湖的作品不少,最后一页是毕九歌的一首七绝:“芍药花残布谷啼,鸡闲犬卧闭疏篱。老农荷锸归来晚,共说南山雨一犁。”

  那天晚上天更冷,石初先生打电话言归正题,要我宽心,用了“事缓则圆”四个字劝我再碰碰机缘,说他一九五二年刚来香港也磕磕绊绊,困顿无助,天天晚上读诗抄诗解忧。我说石湖的诗我小时候读得多,倒想知道毕九歌是谁。他说那是清代王渔洋《古夫于亭杂录》里抄到的,只知道他字调虞,渔洋同邑大司空亨的后人,能诗,可惜只流传了那一首七绝:“可见名与利那玩意儿都是注定的!”

  石初先生到死也没有成过名。他茶余饭后即兴写写的游戏文字,怎么说都不输那些名家的笔墨,绝对值得付梓流传。事实竟然不是那样。他的旧诗词,他的白话文,他的英文、法文、拉丁文,全是他七十二年人生中默默修炼的正果,知道的人却太少太少了。

  我是一九六五年才从台北带着父执宋伯伯的信去看申先生。他住半山般含道,四十出头,白皙的皮肤衬着白皙的衬衫,纤秀的金丝眼镜把一张瘦长红润的脸映得更清贵。他声音低沉,讲话很慢,地道的英国风度,一点不带上海人的阔气和喧阗。那次初识之后,他记起来会打电话问我近况,约我在中环他做事的洋行附近吃个午饭聊聊。后来我在报上写专栏、做翻译,石初先生这才开始用长辈的口吻给我提了许多意见,我们渐渐成了师徒。

  我亲沐教泽越久,越觉得石初先生做人跟做学问完全不同。做人,他诚实而世故;做学问,他犀利而纯真,抱定主意不求闻达。那时期,传媒的兴旺造就了一批好辩之士挥笔制造舆论,改造社会。那时期,知识界也有一小撮饱学之士唾弃说教,唾弃生命卑微的欷歔,一心安分乐道,一心经营个人精致的技艺,遁迹自娱。申先生继承的正是这一小撮人的情操:“要紧的是了解生命,不是判断生命。”他常说。

  一九九○年年尾,石初先生丧偶,万念灰蒙,久久难释,人也苍老了许多。一天,我约他到莲香茶楼喝早茶,下楼道别的时候,我把二十五年前他给我的那本诗册交还给他。我握着他冰冷的手,一句话没说。

  申先生看看我,看看那本破旧的小册子,微微点了点头,转身踽踽走进晨曦里的小巷。

(选自《旧时月色》,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文章中申石初先生的人物形象。

2.“可见名与利那玩意儿都是注定的!”这句话流露出申石初先生丰富的情感,请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

3.请分析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请谈谈本文以“南山雨”为题的用意。

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考点参考答案


答案:
解析:

  1.答案:1热心助人的老者,2渊博冲淡的学者,3严谨高明的老师。(或从做人、做学问、做老师三个角度来分析概括也可)(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从为人处世、做学问、做老师三方面概括,概括或摘录关键词,符合原文意思即可。

  2.答案:1即是对毕九歌诗名小不传的慨叹,2也是对自己境遇的自我解嘲,3更是对困境中作者的安慰与鼓励。(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含义丰富的句了。理解此句,需要结合前后文。三四十年前,我再香港艰难谋生,一度困苦,申先生是送我诗集已是勉励,继而不放心,亲自直接打电话宽慰,并讲了自己当初的不堪境遇,交谈中我问到了有关毕九歌诗的问题。申先生借机用毕的经因来宽慰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全面把握了这些内容,自然可知这句不仅是说给我听的。

  3.答案:1与前文送我诗集相照应;2申先生点头的细节,表明他理解了我交还诗集的用意,暗示了我与申先生情感上默契;3营造了一种感伤的氛围,耐人寻味。(3点,每点2分)

  解析:此题考查结尾的作用(1)从结构作用上解说:如照应、呼应均可。(2)从“我还诗集”的行为方面解说,如:“当年他送诗集安慰我,现在我以同样的方式安慰他,这其实就是对他理解了我交还诗集内涵的揭示。”(3)从细节的美学特征方面解说,如“产生意犹未尽的联想”;“留白”;“含蓄蕴藉”;“给人想象空间”等。

  4.答案:1南山雨是申石初送给我诗册里的词语,象征着一种闲适淡泊的生活境界。以此为题,纪念我和申先生订交的往事;2点染出浓浓的诗意,增添了文章美感;3同时表明作者对安分乐道的人生态度的肯定。(1、2点各1分,第三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南山雨”出自毕九歌的诗句,理解此题的含义很有必要了解毕九歌其人其事以及其诗,这可以从申先生的介绍中了解到。


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赏析


  这是一首劝勉诗,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两意,入山复出,不甘久隐。全诗用语浅淡,近乎口语,或暗用典,或明用典,或正劝,或反讽,喻之以理,晓之以情,在看似平淡的外表下蕴涵着浓郁的朋友情谊,含意颇为深远。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这两句是说这次回到山里之后,不论入山深浅,都要饱览山川之秀丽,林木之幽美。这当然是劝勉崔兴宗不要再留恋世俗的生活,把对山水的感情升华到一种与世俗生活相对立的高度,这与他们对现实的厌倦与反感有关。起句点题“送”字。诗人看着崔九向山中走去,于是劝勉他说,山中自有美妙之景,足以自得于心,一丘一壑,皆可怡性养神。次句“丘壑”用典,讽劝友人隐逸山林,莫改初衷,为下文预设伏笔。

  后两句紧依次句而写,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含蕴深刻。既是劝勉友人坚持初衷,尽享山水之乐,同时暗含这一层意思:如果弃隐入仕,以后想再度归隐,怕就难了。这里“暂”字用得极妙,与次句“尽”字相对。次句从正面劝说,结尾二句从反面劝勉。这一正一反,思虑周全,语意婉转,谆谆嘱咐,浓浓友情,溢于字里行间。

  结尾两句是劝崔兴宗隐居丘壑,既然在山水间找到了生活的真趣,就不要再从那个境界里返回到现实中来了。这一方面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之所以作者要人留恋那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是因为他们在现实中屡屡失败,一方面产生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感,另一方面也更深刻地认识了现实生活。当时像裴迪、崔兴宗这样的寒士是没有出路的,他们宁愿隐居山林,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因此作者劝他的朋友,既然在山水之间找到了真趣,找到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寄托,就不要像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武陵人一样,找到了桃花源却轻易地放弃了。作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因此他说:“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gs/8782.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随机文章

猜你还喜欢这些...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