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山石》·韩愈原文赏析及考点
山石
作者:韩愈
时代:唐代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鞿 一作:靰)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山石 译文
译文
山石峥嵘险峭,山路狭窄像羊肠,蝙蝠穿飞的黄昏,来到这座庙堂。
登上庙堂坐台阶,刚下透雨一场,经雨芭蕉枝粗叶大,山栀更肥壮。
僧人告诉我说,古壁佛画真堂皇,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
为我铺好床席,又准备米饭菜汤,饭菜虽粗糙,却够填饱我的饥肠。
夜深清静好睡觉,百虫停止吵嚷,明月爬上了山头,清辉泻入门窗。
天明我独自离去,无法辨清路向,出入雾霭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跄。
山花鲜红涧水碧绿,光泽又艳繁,时见松栎粗大十围,郁郁又苍苍。
遇到涧流当道,光着脚板踏石淌,水声激激风飘飘,掀起我的衣裳。
人 展开阅读全文 ∨
山石 创作背景
《山石》的写作时间历代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七月韩愈离徐州去洛阳的途中。当时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喜、尉迟汾。
山石 考点
寿山石因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寿山乡而得名.寿山石的硬度非常适合于刀刻,雕成的工艺品具有非常润泽的油脂光泽或蜡状光泽.更因其有细微的脆性,运刀之时,手感极佳,透出浓厚的“金石味”,深得金石雕刻家们的喜爱.
(1)有古玩收藏爱好的代老师有一枚寿山石印章,他用天平测出其质量为78.4g,又用刻度尺测出它的长、宽、高分别为2cm、2cm、7cm.请你计算出该寿山石印章的密度.
(2)暑期,代老师在郑州古玩市场又购买了一枚形状不规则的寿山石印章.他查阅资料了解到寿山石的密度为2.65×103kg/m3~2.90×103kg/m3.为了鉴别自己刚买的这枚印章的材质是否是寿山石,他进行了如下测量:首先他用天平测出该印章的质量,如图所示.然后他用排水法测出该印章的体积为30cm3,那么代老师的这枚印章的材质是寿山石吗?请计算说明.(g=10N/kg)
山石 考点参考答案
分析:(1)先根据公式V=长×宽×高,求出印章的体积,再根据密度公式ρ=
m |
V |
(2)从图中读出印章的质量,又知道印章的体积,同样根据密度公式ρ=
m |
V |
山石 赏析
题目“山石”不是本要专门抒发的内容,而是取首句的头两个字而已。这是一首记游诗,按时间地点依次写来,全诗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芭蕉叶大栀子肥”,写黄昏到寺所见景色。“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首句写寺外山石的错杂不平,道路的狭窄崎岖;次句写古寺的荒凉陈旧,到黄昏时众多的蝙蝠窜上飞下,纷纷攘攘。仅此两句,就把整个深山古寺的景色特征突现出来,使人如临其境。以下两句是入寺坐定后所见阶下景物:芭蕉叶子阔大,栀子果实肥硕,是新雨“足”后的特有景致,读之令人顿觉精神爽快。
第二部分从“僧言古壁佛画好”至“清月出岭光入扉”,写入寺后一夜的情 展开阅读全文 ∨
山石 鉴赏
写作手法
诗以开头“山石”二字为题,却并不是歌咏山石,而是一篇叙写游踪的诗。这诗汲取了散文中有悠久传统的游记文的写法,按照行程的顺序,叙写从“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在韩愈以前,记游诗一般都是截取某一侧面,选取某一重点,因景抒情。汲取游记散文的特点,详记游踪,而又诗意盎然,《山石》是有独创性的。
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记述游踪,很容易弄成流水账。诗人手段高明,他象电影摄影师选好外景,人物在前面活动,摄影机在后面推、拉、摇、跟,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在读者眼前出现。每一画面,都有人有景有情,构成独特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gs/8798.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