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寻西山隐者不遇》·丘为原文赏析及考点

散文社2022-07-29 08:00:21775

寻西山隐者不遇


作者:丘为

时代:唐代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寻西山隐者不遇 译文


译文
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茅屋,从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轻扣柴门竟无童仆回问声,窥看室内只有桌案和茶几。
主人不是驾着巾柴车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钓鱼。
错过了时机不能与他见面,空负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葱绿,晚风将松涛声送进窗户里。
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兴,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荡涤。
我虽然还没有和主人交谈,却已经领悟到清净的道理。
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

注释
茅茨:茅屋。
扣关:敲门。僮仆:指书童。
唯案几:只有桌 展开阅读全文 ∨

寻西山隐者不遇 考点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叩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①,应是钓秋水。
差池②不相见,黾勉③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④,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注】①巾柴车:指乘小车出游。②差池:指此来彼往而错过。③黾勉:殷勤。④及兹:来此。契:惬意。
(1)从上山到下山,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2)从全诗来看,“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两句有什么作用?

寻西山隐者不遇 考点参考答案


分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
(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

解答 试题解析:
(1)前四句诗人为了寻访隐者,直登上顶峰,然而叩门无人开,隐者不在家,于是“黾勉空仰止”,表明自己殷勤探望的心境却落空,从期望到失望;接着两句描写了山中美景,雨后草色碧绿,傍晚松涛阵阵,到达这么惬意幽美的地方,已经足以洗涤心灵了,表现出见到美景而心旷神怡的心情;最后两句写尽管没有和主人相见,却得到了清净的道理,也不必等待隐者回来了,兴尽而返;
(2)这两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雨后山中清新幽美的图景,烘托出隐者与作者的超脱心境;同时这美妙的景色也为诗人心情的转变埋下伏笔;

答案示例:
(1)①诗人现实满怀仰慕之情,兴致勃勃地登山;
②到达隐者据说,却发现隐者不再,不免有些失望;
③转而看到周围幽美的环境,又觉得很惬意;
④虽没见到隐者,诗人却领悟到了心灵清净的真谛,于是尽兴而返;(4分,扣住诗中的“黾勉”“空”“契”“足”“兴”)
(2)①这两句写新雨中草色青翠,晚窗前松涛阵阵,描绘出一派幽美、幽邃的环境,从而烘托了隐者和诗人自己的洒脱和超俗;
②前写寻隐者不遇的失望,下写沉醉美景的惬意,承上启下,使诗人心情自然地随境而变.(4分,每点2分)

译文
西山顶上有一座小茅屋,寻访隐者直上三十里路.轻扣宅门竟无开门童仆,窥看室内只有几案摆住.主人不是驾着柴车外出,一定是垂钓在秋水之渚.来得不巧不能与其见面,殷勤而来空留对他仰慕.绿草刚刚受到新雨沐浴,松涛声声随风送进窗户.
来到这惬意幽静的绝景,我心耳荡涤无比的满足.尽管没有宾主酬答之意,却能把清净的道理领悟.兴尽才下山来乐在其中,何必要见到你这个隐者?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写专程到山中去访隐者,竟然不遇.如此,本应叫人失望,惆怅.然而,诗借写“不遇”,却把隐者性格和生活表现得清清楚楚,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比相遇更有收获,更为满足.
诗的前八句,写隐者独居高处,远离尘嚣,寻访者不辞山高,等到叩关无人,才略生怅惘.于是猜想隐者乘车出游,临水垂钓,表现隐者的生活恬适雅趣.后八句宕开一层,写周围的草色松声使寻访者陶然,因而寻访不遇亦无所谓,使其悟出隐者生活的情趣.因此,乘兴而来,尽兴而返,自得其乐,大有君子风度.

点评 诗歌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借古讽今;其中应用最多的便是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中,有即景抒情(即选取眼前所见景物即兴抒情)、借景抒情(为表达某种特定情感而有意识地选取含有那种情感的景物来抒情,如杜鹃--思归、柳树--离别等)、移情于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景物之上,写景物有了某种情感,通常都用了拟人手法,如本诗中“长江悲已滞”)、融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中没有表达作者情绪的字词,但景物本身所蕴含的特点已烘托出作者的情感,如凄凉景象往往代表心情悲伤,秀美景色往往表示作者喜爱赞美之情等)
这些手法并非泾渭分明,常会混合使用,总之,“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要注意把握景中所含之情,才能将顺利答题.

寻西山隐者不遇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当然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了,而竟然“不遇”,按照常理,这一定会使访者产生无限失望、惆怅之情。但却出人意料之外,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正是由于这一立意的新颖,而使这首诗变得有很强的新鲜感。

  诗是从所要寻访的这位隐者的栖身之所写起的。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这两句似在叙事,但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 展开阅读全文 ∨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gs/8837.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随机文章

猜你还喜欢这些...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