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孟浩然原文赏析及考点

散文社2022-07-29 09:52:56704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作者:孟浩然

时代:唐代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译文


译文
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又苦于无钱举步维艰。
滞留长安不是我心愿,心向东林把我师怀念。
黄金像烧柴一般耗尽,壮志随岁月逐日衰减。
黄昏里吹来萧瑟凉风,听晚蝉声声愁绪更添。

注释
远上人: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远是法号。事迹未详。
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
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便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
东林:指庐山东林寺,这里借指远上人所在的寺院。
黄金燃桂尽:《战国策·楚策三》谓“楚国之 展开阅读全文 ∨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孟浩然第一次到长安应举不中、滞留至秋天时,即开元十五年(727)至开元十七年(729)间。科举考试,在春天举行,落榜后不离开长安,一般是准备来年再考。孟浩然未必没有这样的打算。但秋天到来时,他在长安待不下去了,就写了这首诗寄给远方友人远上人,抒发悲怀。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考点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①

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②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注解】①这首诗写在长安落第之后。“远上人”为作者的高僧友人,名远。②三径:指退隐家园。

1.从诗的内容看,作者“悲”的原因有哪些?(4分)

 

2.诗的尾联在写景方面有何特点?(3分)

 

3.简析这首诗的抒情方法。(3分)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考点参考答案


1.想退隐却没有物质条件;想做官内心又不情愿;京城生活不下去了;志气也逐年衰减。如此种种使其内心感到悲凉。

2.诗歌结尾两句从视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答出两点即可得1分)表现秋天傍晚黯淡、凄清、落寞的气氛(1分),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1分)

3.这首诗运用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法。(1分)前面六句直写内心种种苦处;最后两句,借写景寄情怀,情景交融,意味悠长。(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 诗的前三联具体写了“悲”的原因。第一联“苦无资”,第二联“非吾愿”,第三联“逐年衰”都很明显地道出了“悲”的原因。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

试题分析:七句写“凉风”,八句写“蝉鸣”。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官场失意,呼吁无门,所以会感到“益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感情的难以抒发,在于抽象。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以抒发感情;表达感情的词语,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于是“怀我师”;求仕进而不能,这使得作者的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受到凉风、听到蝉声而“益悲”。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而读者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而显得诗人的率真和诗风的明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鉴赏


  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当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的作品。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

  第一联从正面写“所欲”。作者的所欲,原本为隐逸;但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径”的典故。“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用形象以表明隐逸思想,是颇为自然的。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作者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穷困潦倒的景况。

  “北土非吾愿”,是从反面写“不欲”。“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长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这里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因而,诗人身在长安,不由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东林怀我师 展开阅读全文 ∨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gs/8874.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随机文章

猜你还喜欢这些...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